县域产业竞争力需要大力提升

标签:
县域发展经验区域经济智慧 |
分类: 杂谈 |
县域产业竞争力需 要大力提升
县城承载了我国近三分分之一的城镇常住人口,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既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扩大内需和实现“双循环”的有力支撑。
文件强调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战略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勾勒了我国未来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新蓝图,为县城发展和县域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加快、
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推进,县城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目前我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尚处于粗放阶段
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竞争力较低。
当前,我国许多县城区位条件较差,产业集聚不够,
缺乏规模经济
,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吸纳就业能力较低,
推进城镇化建设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比较
落后。因财力所限,许多县城的交通、通讯、管网、教育、医
疗卫生、文体等设施建设滞后或不达标。
三是不少县城财政困
难,负债严重。四是县域和县城发展不平衡。
从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百强县来看,大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
五是一些县城人口和人才不断外流。
一些县城因就业机会较少、收入不高,致使人口和人才不断
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外流。
六是部分县城的社会治理水平较
低,尤其是社会组织发育较慢,民众参与程度较低。
为加快推动县城和县域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鼓励不同类型县城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各地区县城要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培育特色竞争力,
为县域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二是优先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补短板,优布局,提质量”思路,抓住扩大内需、
促进“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加大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县城对投资、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资金直达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向信用条件较好的县城贷款,为推进县域城镇化
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鼓励东部地区县城帮扶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县城发展。
比如项目投资帮扶、园区建设帮扶、科技应用帮扶、扶贫帮扶、干部交流帮扶、人才培养帮扶等。
五是促进各地县域和县城加快“放管服”
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本地对
人口和投资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