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玉明明很爱读书,为什么人人都说宝玉不爱读书?

(2022-03-18 05:52:19)
分类: 读书笔记

《红楼梦》里有很多奇怪的事,有很多悬念,其中之一就是关于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书中由经商之人冷子兴向贾雨村提起了金陵贾家“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一代不如一代”自然包括了衔玉而生,自小就爱脂粉钗环的宝玉,冷子兴得出宝玉“是色鬼无疑了”的结论。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


黛玉在没有进贾家前,就听母亲说自己有个不爱读书的表兄,“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可见,宝玉不爱读书的名声远播。


可是,等到黛玉进入荣国府见到宝玉时,宝玉的表现却与之前传说中不爱读书的印象大相径庭,简直可以说是完全相反了。


黛玉见过了贾母、邢王两位夫人,特别是王夫人叮嘱黛玉不要理自己这个“孽根祸胎”之后,黛玉心想,宝玉一定是个惫懒人物,这样的蠢物不见也罢,可见,传说中的宝玉给黛玉留下的印象是不学无术,不爱读书,父母极其溺爱的孩子,一个富家纨绔子弟的形象。


等见到了宝玉后,黛玉心里吃一大惊,觉得宝玉是何等眼熟至此的同时,眼前的少年不仅俊美非常,而且言谈举止都是很有礼节修养的。


宝玉和刚来家中的黛玉聊起天来,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其中两个都与读书有关。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字。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好!”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宝玉见到黛玉,问黛玉可曾读书,贾母见到黛玉的时候也问到黛玉读书的事,说明贾家是很重视读书的,贾家被称为诗礼簪缨之家,自然对读书这件事是重视的,可是,宝玉不是被人说是“极恶读书”吗?为什么他那么急切的问黛玉可曾读书呢?这恰恰说明,宝玉其实是很爱读书的,所以他急着想知道刚来家里的妹妹是不是和他一样喜欢读书,两个人是不是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两个人能不能聊的来,毕竟,那时候没有电视、报纸和网络,大家能在一起聊天的话题自然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宝玉对黛玉的问题表现出来他对于读书的浓厚兴趣,不禁令人觉得很奇怪,不是人人都说宝玉不爱读书吗?这个宝玉似乎挺爱读书,知道不少东西呢。


宝玉引用了《古今人物通考》中“’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给黛玉起了一个“颦颦”的字作为以后彼此的称呼,探春说宝玉的话是杜撰,宝玉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说明宝玉不仅读了《四书》,还读了四书以外的许多杂书,所以,他才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


宝黛见面,提到了《四书》,贾母问黛玉是否读书时,黛玉说“刚读了《四书》”,说明《四书》是当时读书人的基本素养,宝玉给黛玉起名字的时候,谈到《四书》和其他书的不同之处,说明宝玉当然是读了《四书》的,不爱读和没读过是两回事,宝玉读书不少,并且喜欢随手引用,所以探春说他喜欢“杜撰”。


经过了宝玉和黛玉的第一次见面,留下了一个疑问,那就是,眼前这个少年明明是非常喜欢读书的,并且很聪明伶俐,博古通今,但为什么他被人认为是非常厌恶读书的呢?


情节转入宝玉的姐姐元春省亲,贾家为迎接元春兴建了省亲别墅,于是,宝玉的父亲贾政、宝玉和众清客,一起参观了刚建好的省亲别墅,宝玉在游览中受命给各个景点起名作赋,展现了自己充满灵气的才情,虽然说是简单的匾额和对联,但在宝玉旁征博引的点评中,引经据典,引用《诗经》和古代文人的诗句典故中让人看到了一个学识不凡的少年,园中各种植物,宝玉如数家珍,可见宝玉读书涉猎范围极广,以至于被父亲贾政呵斥“卖弄学问”而结束了宝玉的这场个人秀。


可见,宝玉喜欢吟诗作赋,写诗多需要引用典故,正是需要平时的阅读积累,才能才思敏捷,文思如涌,正所谓“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以平时的读书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的,是一个人学识的厚积而薄发的一种表现,所以看似是“玩意”的诗,其实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积累和凝炼的提取。


宝玉在梨香院里和宝钗、黛玉一起吃饭的时候,宝玉吵着要喝酒,因酒冷,宝钗对宝玉笑着说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


而宝钗说宝玉“每日家杂学旁收的”,可知,在宝钗这样精通世故,成熟的人眼里,只有《四书》才是将来致力于仕途经济的正经书,其他的都是“旁学杂收”,只能算是正经学问之外的东西,因为《四书》是用来应付考试,求取功名用的,相当于考文凭,通过考试获得官职饭碗的书,所以是被认为“正经有用”的书,其他书在讲究实用,讲究以考取功名为目的的人眼里都不是书,是玩意,是用来怡情的杂书,闲书。


连贾琏的小厮兴儿对尤二姐提起宝玉时也说宝玉不爱读书,说自己的主子,花花公子贾琏也比宝玉正经读过书,”兴儿笑道:“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欢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成天家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所有的好处,虽没上过学,倒难为他认得几个字。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因为在兴儿的眼里,正经读过书的人应该是在私塾和学堂里读书,而宝玉似乎没有怎么正经去过家族的学堂读书,后来宝玉和秦钟一起去学堂读了没几天书就因为谣言不再去了,更别说秦钟死后,宝玉很久都不去学堂读书了,所以兴儿觉得宝玉简直就是没正经读过书的人。


为什么宝玉明明爱读书,外人都说他不爱读书爱女色呢?


金钏跳井,宝玉被父亲贾政一顿毒打后,袭人向王夫人谏言,说起宝玉“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得连畜牲不如”,说中了王夫人的心事,也就是宝玉的名声是被舆论掌握的,掌握舆论的都是什么人呢?“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得连畜牲不如”的小人。

可见,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传说总是与实际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对于冷子兴说贾宝玉是色鬼的话,贾雨村并不这样看,而是认为:“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就是说,贾雨村说如果不是读书识事,格物致知,具有悟道参玄的能力,不会理解宝玉的行为,作为读书人的贾雨村对宝玉是欣赏的,理解宝玉不爱读书的原因,那是贾雨村渴望而不可得的境界。


贾雨村提起自己曾经教过甄家的宝玉,这个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另一个化身,来反映宝玉的性格,甄宝玉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胡涂”,可见,宝玉读书,喜欢和女孩一起讨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宝玉将女孩子们作为读书的伙伴,同学,一起学习思考,这也是宝玉和黛玉特别能谈得来的原因,两个人都爱读书,并且能产生思想的火花。


之所以外人对宝玉的评价和宝玉本人差别如此之大,那是因为,世人所说的读书和宝玉说的读书的含义是不同的,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人以考取功名,荣华富贵为读书的终极目的,而从小生在富贵人家的宝玉,是将读书作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途径的,古人虽然重视功利,但通过读书明白道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宝玉因为不用担心生计,不用象贾雨村那样目的性极强的读书,而是以修身为读书的目的,他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困惑和疑问,解答这些人生的疑问,解答他在生活和感情中遇到的困惑才是宝玉读书的原因,读书是为了思考,而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私欲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宝玉读书的境界高于将读书作为吃饭生存工具的人。


所以说,读书获取功名只是读书的作用之一,而不应是唯一目的,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明白世间的道理,作为一个人,只是为了生存,为荣华富贵而读书,境界只是停留在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和个人欲望上,是不足以称道的,修身明理,治国,平天下,才是读书人应有的理想,而不是只为了升官发财,比如,贾雨村,未考取功名的时候,潦倒落魄,他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升官发财,这样读书的目的并没有错,但读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吗?即人活着,不能不吃饭,但吃饭,只是为了活着吗?那人和动物有何区别?人活着是为了做个有品德有思想的人,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万物之灵又体现在何处?没有比动物更有思想,对世界有益的品格,只是注重金钱、成功和结果,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贾赦为了获取几把贵重的扇子伙同贾雨村坑害别人,巧取豪夺,贾雨村为了升官发财,为虎作伥,这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置他人死活不顾的人,即使是读书的人又比动物好在哪里呢?


宝玉的灵气、广博丰富的知识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中,对大观园里的各个景点进行赋诗题名的时候,在对园中各种植物花草如数家珍的描述中展现出来,宝玉认识的植物有很多是《诗经》里的植物,晴雯生病时,宝玉对中药的用药说了一番道理,可见,宝玉对中医也是有点研究的,和黛玉、湘云生气吵嘴时,宝玉想起了《南华经》里的话解释自己的烦恼,可见,宝玉的知识很杂,不只是四书里的,就象人不能只吃一样东西,只有摄入不同的东西,身体才健康,人只有读不同的书,思想才豁朗,眼界才开阔,没有那么狭隘。


宝玉读书的目的不是争强好胜,而在于自身对于人生万物的领悟,人生是一场比赛吗?宝玉爱作诗,可是,每次都没有得第一,宝玉对诗的喜爱是抒发感情,不以争夺名次为目的,而在于自身的修养和悟。作诗屡次输给姐妹,接受和欣赏姐妹们的才情,给她们施展的机会,有才不是为了超过别人,而在于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看法,宝玉是超然物外的,正是这种不争的态度让世人认为他不思进取,宝钗不断的鞭策他,象个小妈妈一样,谆谆教导,在香菱学诗的时候,对宝玉说,“你若是有他那样的努力就好了”,宝钗只知道劝宝玉读书,却并没有将宝玉对人生的思考当做一回事,反而说宝玉是“无事忙”,可见,他们的思想的差距。


宝钗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注重的读书的实用,认为读书就必须读正经书,有意义的书,所以宝玉的涉猎广泛在宝钗眼里是“旁学杂收”,难道读书除了《四书》,别的书都不是书?难道除了考取功名的读书叫读书,修身,致力于人格完善的读书,娱乐的读书,为兴趣爱好读书就不是读书?这和认为吃饭只吃肉,或者只吃菜才算是吃饭的观点一样偏颇。读书广泛才见得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完善,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读书变成了为获取功名利禄而读书的虫子,即宝玉说的“禄 蠹 ”。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宝钗发觉了黛玉偷看《西厢记》、《牡丹亭》杂书的事,私下以姐姐的身份劝告黛玉不应当看这些“杂书”,以免移了性情。在宝钗眼里,除了四书是正经书,其余的书都是“杂书”,不是“正经书”,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可见,宝钗对读书的看法是,男人读书应当“明理,辅国治民”,而很多人并不是这样,反倒把书糟蹋了。


宝钗的看法是正统的,其实和宝玉读书的目的也不违背,但过于强调实用,而不是修身明理,对于宝玉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来说,读书应当有趣,明理,帮宝玉解答他对世界人生的疑问,才是宝玉读书的兴趣所在,宝玉读书不是只读四书,而是对广大的杂书充满了兴趣,这也难怪宝钗见了宝玉就启动老师和妈妈模式,开始苦口婆心的教导,你要好好读书啊,你怎么不努力读书呢?又难怪宝玉无语,人家明明看了那么多书,你们偏偏说人家宝玉不读书?敢情人生就只能读《四书》?做功名利禄的奴隶?难怪贾政和宝玉一行来到蘅芜苑时,看到房屋四平八稳,说“无趣”,借蘅芜苑房屋的规矩稳重点出宝钗的“无趣”。


又难怪书中用两首《西江月》将宝玉叛逆不羁的性格称为“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是世人对宝玉的这样的人的误读,也是一种诽谤,因为在世俗的人眼里,要紧的是功名利禄,是结果,而不是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所以宝玉这样品德高尚,具有良好修养的人反被认为是没有用处,“于国于家无望”的人,那就是有些人认为的,只要达成目的,不择手段,不要良心,只要结果就是成功的,而正人君子,有品德的人反被诽谤成无用的人也就不奇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