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是《红楼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作者称赞她“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可见,作者对于晴雯是怀着深深的怜惜的,对她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看到很多写红楼文章的人都说“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不错,晴雯被王夫人说“那个眉眼有些象你林妹妹的那个”,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但真得是这样吗?
其实晴雯和黛玉除了长相被王夫人说长得象之外,其实,晴雯并不是黛玉的影子,黛玉和晴雯实际上并没有很多相同之处,当然,两个人长得一定都是很美的,是王夫人讨厌的那种类型,觉得她们都是教坏自己儿子的那种妲己,狐狸精似的女孩,或者说是那种聪明外露的,舌尖牙利的女孩。
黛玉是父母先后去世的孤女,晴雯也是从小没有父母,但人家黛玉和贾家有直接的亲属关系,是贾母的亲外孙女,还觉得自己寄人篱下,可晴雯则不然,从小没了父母,可晴雯的表现比黛玉“牛”多了,她不仅觉得自己是怡红院里的主人,而且还觉得要待一辈子,打骂起小丫鬟来简直就是暴君一个,拿针扎小丫鬟的时候简直就是年轻的容嬷嬷,虽然坠儿偷东西让晴雯觉得丢了宝玉和怡红院的姑娘们的脸,所以对着坠儿一通教训,可怡红院里袭人才是丫鬟里真正的领导,平儿发现了坠儿的行为,来告诉麝月,教等袭人回来再说,不让晴雯知道,就是想私下解决,给宝玉留面子,谁知道晴雯知道了,一刻也等不得,就作主将坠儿撵走了,这一般是对丫鬟最严厉的处罚,让坠儿的妈和晴雯又吵一架,直到麝月出面制止了坠儿的妈。
袭人回来知道了这件事,只说处理急了,既是对于晴雯自作主张的做法不满意,又是说晴雯处理不当。
平时晴雯和袭人一直在争风吃醋,两个人几次闹得怡红院天翻地覆,已经是剑拔弩张。
感觉晴雯是美人的外表,张飞的性格,说话做事不管不顾,袭人和平儿都说过晴雯的性格是爆炭,很急躁,这是晴雯美貌之外的性格粗鲁的一面,要知道,张飞就是因为性格暴虐被下属杀死的,晴雯这样的性格决定了她必然不得善终。
人都觉得晴雯的张狂是自恃美貌,恃宠生娇,连晴雯自己也说,“我虽然长得比别人略好些…”,说明别人对晴雯的美貌是有嫉妒之心的,以美貌取得了怡红院大丫鬟的地位也是令大观园里的老婆子们不满的原因之一。其实,对晴雯来说,是觉得自己坐的正,行得端,最主要的是,她是老太太屋里出来的人,因为有老太太屋里丫鬟的背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看不惯袭人、麝月用不正当手段争宠上位,动辄大声说出来,不由得袭人、麝月不恨她。
用晴雯对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话说,就是:“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
这正是王善保家的深恨晴雯的地方,目空一切,没把她这个大房太太的陪房放在眼里。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虽然袭人、麝月是与宝玉有私情,但若说出来,也显得口不择言。宝钗听到两个丫鬟谈论男女私情的时候,怕对方恼羞成怒,狗急跳墙,躲还躲不及呢,晴雯却在吵架的时候动不动就能把袭人和宝玉的私情大鸣大放的说出来,不是自己给自己栽刺吗?
晴雯和袭人吵架的时候,说话十分尖刻,句句含酸,字字带刺,有必要这样揭对方的短吗?这样对自己的同行和姐妹是不是太刻薄了呢?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袭人气的笑着骂晴雯,“到时候,叫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果然,晴雯死都没有明白是因为什么因为谁死的,她的耿直和肆无忌惮的行为早已为自己树敌太多了。
从袭人、麝月、秋纹到小丫鬟佳惠、坠儿,小红,大观园里的老婆子,对晴雯多有怨言,晴雯成了恃宠生娇的典型,仗着贾母和宝玉的疼爱,不知天高地厚,被王夫人镇压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看到一些文章说贾母和宝玉两个人对晴雯过于喜爱,捧杀了她,这话不无道理。晴雯这样骄傲,全在于她觉得贾母和宝玉都喜欢她,于是觉得自己是有资格和袭人竞争怡红院的姨娘的位置的。晴雯之所以能对偷东西的坠儿那么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坠儿丢了怡红院里的人的脸,觉得自己和宝玉是一体的,在心里以宝玉的屋里人自居,认为坠儿偷东西丢了宝玉的脸,自己有权利教训小丫鬟。
晴雯对袭人的姨娘地位是不服气的,当袭人在金钏死后,向王夫人进言获得了王夫人的信任,成为王夫人认可的宝玉的姨娘的时候,晴雯和几个大丫鬟是不服气的,觉得“都是一个屋里出来的,谁比谁高一等呢?”的确,论容貌,论针线,晴雯各方面都比袭人突出,袭人却当起了怡红院的首席大丫鬟,这让晴雯很不服气。袭人的口碑和人缘比晴雯好,将麝月、秋纹都收服了,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排挤,晴雯自然不甘心,在袭人被王夫人认定了宝玉的姨娘身份,加了月钱后,晴雯愤愤不平的说出了“不要别人剩下的衣服,就是得罪了太太也不受这口气”的话,为后来被撵出去时,王夫人连衣服都不让晴雯带走,埋下了伏笔,心比天高的晴雯,惹得王夫人厌恶,与谦卑的袭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夫人赶走晴雯之后,正式告诉了贾母自己提拔袭人,撵走晴雯的事,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晴雯针线活好,干活麻利,是准备配给宝玉的,不知道她现在会这样。其实,正是因为是她被配给宝玉的,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晴雯不符合王夫人对姨娘和丫鬟的要求,袭人投靠王夫人换来了自己在怡红院里的姨娘地位,从此袭人再也没见过贾母。贾母生气,觉得袭人拿大,却也无可奈何了。王夫人的“政变”成功,重新取得了怡红院的人事控制权,此时怡红院里的丫鬟都是“她的人”了,晴雯成为贾母和王夫人争权的牺牲品。
袭人宽以待人,而晴雯是以严厉著称,晚上小丫鬟打瞌睡碰了头,立刻吓得喊“晴雯姐姐别扎我”,这晴雯还没当上宝玉的姨娘就这样了,要是当上了姨娘,那气焰还不得多嚣张。
晴雯的领地意识很强,见到小红给宝玉倒了杯茶,立刻出言讽刺,宝玉被惯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如果这些没人做了,丫鬟们不得都失业了。所以,怡红院里的大丫鬟们竞争太激烈了。
如果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那和黛玉身世相似的何止一人,香菱、妙玉、秦可卿,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因父母毁亲而上吊自尽的张金哥,我甚至觉得这么多出身相似的女子既是曹雪芹他老人家的安排,也是他小说里的大bug,把一个人掰成几个用,不同的是分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意,说明一个人命运的多种可能性,黛玉如果按和尚说的,不来舅舅亲戚家,出家的话,就是妙玉,如果从小被拐子拐了,可能会是香菱,或者晴雯、秦可卿,又或者是龄官,不是说龄官和黛玉也长得象吗?如果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其他人的身世命运和黛玉也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不幸的命运,各有各的不幸,这是书中所要表达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主题。
其实,黛玉和晴雯还是有区别的,除了身份的区别之外,黛玉其实并没有象晴雯那么轻狂,除了一次对周瑞家的送来的宫花是别人剩下的给她表达不满之外,大多数时候,黛玉用眼泪和诗歌化解心中的委屈和孤独,她并没有象晴雯那样张狂,黛玉的不满是对自己应该得到的尊重的抗争,同时,她的小性子并没有和别人使,大多数时候都是和宝玉拌嘴,只有在宝玉面前,黛玉是放松的,做个任性撒娇的小女孩,两个兄妹打闹都是孩子正常的,除了王夫人看不惯,其实黛玉并没有招惹谁。
正因为晴雯太轻狂,碰到了王夫人敏感神经的红线,黛玉有贾母的外孙女身份护着,晴雯可毕竟是个丫鬟。她觉得自己很坦荡,和宝玉没有私情,其实并不是和宝玉的私情导致她被王夫人镇压,而是她的做派俨然是要做姨娘了,打人骂街的样子触怒了王夫人,王夫人说生平最恨这种人,对晴雯的恨里有打小三狐狸精的意思。
晴雯早已给自己埋下了很多炸弹,坠儿偷东西,本该等袭人回来解决,袭人和平儿比她会处理这样的事,她却对坠儿的手一顿猛扎,叫人撵出去,让坠儿的妈记恨在心。
小丫鬟对晴雯一等丫鬟的待遇也很不满,书中写佳惠对小红抱怨:“就像昨儿老太太因宝玉病了这些日子,说跟着服侍的这些人都辛苦了,叫把跟着的人都按着等儿赏他们......我心里就不服,袭人哪怕她得十个分儿,也不恼她,原该的。说良心话,谁还敢比她呢!可气晴雯、绮霰她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头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都捧着她去,你说可气不可气。”
连资历不如晴雯的小丫鬟都不服晴雯,嫉妒晴雯,可见,晴雯的人缘有多差。
晴雯打骂着小丫鬟,抱怨宝钗有事没事来怡红院,害的她们没法休息,黛玉来了,晴雯不管是谁都顶,黛玉说过自己只能算是大观园里的半个主子,被气哭了也就算了,宝钗可是有可能成为怡红院今后的女主人,晴雯也能不管不顾的抱怨,可见缺少头脑,作者对于晴雯的评价是“聪明灵巧惹人怨”的话不尽然,晴雯的手巧不错,嘴巴伶俐,可是拿嘴伤人实在是不能算聪明,比起袭人,的确是少了温和稳重的品质。
晴雯不仅怼袭人、麝月,连宝玉照样顶,因为失手打了东西,被宝玉说了句,“蠢才,你以后当家也这么不小心吗?”晴雯一听立刻不乐意了,就什么话都说出来了,只因为袭人说了句“我们”,将晴雯置于“我们”之外,让晴雯不由吃醋闹起来。
只闹得宝玉要到王夫人那里去告状,让晴雯走,晴雯怕了,黛玉来解了围,才算是把这场风波平息,晴雯的作,是把怡红院当家,准备一辈子这样过下去,根本不考虑,以后可能会离开,所以,一旦宝玉说出来了这样的话,晴雯一听就闹起来。
宝玉让晴雯撕扇解气,有点像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讨美人褒姒一笑,让人撕锦帛,用锦帛撕裂的声音博美人一笑,更有甚者,连烽火都是周幽王讨美人欢心的工具,点燃烽火引来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想必那冷美人褒姒之所以笑,是因为周幽王的愚蠢吧,这样的行为更像是炫耀自己的权力和财富,而褒姒收获祸国殃民的美人称号。
这样的故事用在晴雯身上,本是风流公子与美丫鬟的玩笑,有点浪漫,宝玉哄女孩子开心是宝玉怜香惜玉,晴雯更象是持靓行凶,恃宠生娇,仗着自己的美貌为所欲为,不招人恨才怪。
”我平生最恨这样的人”,“我就看不上那轻狂样”,王夫人一听王善保家的话,想起自己见到晴雯时候骂小丫鬟的样子,晴雯便大祸临头了。
晴雯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后,宝玉哭泣着对袭人说,“只是晴雯也是和你一样,从小儿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虽然她生得比人强些,也没甚妨碍去处;就只是她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她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说毕,复又哭起来。
“她自幼上来娇生惯养,何尝受过一日委屈。连我知道她的性格,还时常冲撞了她。她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这正是晴雯悲剧的根源,身为丫鬟,娇生惯养,放在贾母和宝玉的眼里就是天真烂漫,是可爱率真,可是放在旁人眼里,就是骄横,就是霸道,放在王夫人眼里就是叛逆,不守本分。
就象袭人说的,“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很嫌他,像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
袭人哪里是粗粗笨笨的,只不过待人和颜悦色,温柔一刀,晴雯哪里是聪明外露,简直就是大闹天宫的孙猴子。
晴雯悲情谢幕,宝玉为她写了长长的悼文,可又有什么用呢?除了宝玉为她哭了一场, 又有几个人真得怀念她呢?
晴雯死后,秋纹看着宝玉身上的衣服,那正是晴雯做的女红,麝月忙也笑道:“这是晴雯的针线。”又叹道:“真真物在人亡了!就算是她们相处一场的情分了。你活着的时候,很讨厌你,你死了,大家总算是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