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看《红楼梦》的时候,觉得《红楼梦》里贾府的饮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奢侈,“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
书里经常提到宝玉喝酸笋鸡皮汤,鸡和笋并没有多贵重多稀罕,只是有新鲜老嫩之分,鸡皮能有什么营养,能有多高级?无论是农家土鸡,老母鸡,还是小公鸡,都不是多稀罕的了不得的食物,大概只有碧粳粥比较珍贵,只有老太太、宝玉少数人能吃到,证明了那时候的粮食产量有限,粮食才是贵重之物。不过也许是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如果贾府的所在是在北方,那运输过来的笋便显出了珍贵。
宝玉是个多情种,好吃的都要给身边的人留一份,比如给袭人留的酥酪,给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叫李嬷嬷给吃了,还害的宝玉生了一场气,豆腐皮儿的包子,听上去象是南方的百叶包,用豆腐皮裹着肉馅,也不是珍稀的食物,而是因为地域不同,不同的食物显出了别致和新鲜感,倒是从宝玉的心地和行为来看,他是喜欢分享好东西的人。那酥酪现在看也就是牛奶,酸奶,那时候是富贵人家才吃得起的,现在看来也是普通食物,也不是什么熊掌、海参之类的稀罕物。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王熙凤推荐给她的贾府里制作最复杂的一道菜是茄鲞,这茄鲞的原料是茄子,并不是山珍海味,稀罕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把刚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需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一炸,加上鸡脯肉和香菇、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和各色的干果子,一起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用香油一收,放在瓦罐子里封严实,拿出来吃用炒的鸡爪一拌,可见,这道菜吃的是个全,是各种蔬菜的集合,储存起来过日子慢慢吃,就是现在的咸菜,腌菜,下饭菜,或者说是外婆菜之类的。
贾母喜欢吃点心,印象深刻的片段是贾母吃鸡油卷儿,只吃了一口便嫌弃油腻,递给身边的小丫鬟吃了,有一次是过节,晚上贾母喊饿了,要的也不过是碗粥,贾母属于有福寿的老人,是贾府的老祖宗,但生活还是比较简单的,比起贾珍一类穷奢极欲的人要好很多。
书中贾母在大观园查抄风波后,把自己的菜和粥分给孙子贾宝玉、外孙女孙女黛玉,重孙贾兰以及给孙媳妇王熙凤,有安抚孙辈王,分享自己的福寿的意思。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中,探春发起海棠诗社,这边袭人派人去给湘云送园里的吃的,“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揭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众人正在大观园里开螃蟹宴,顺便赋诗作乐,王子腾的夫人送来了菱粉糕和鸡油卷儿。
书中多次提到鸡汤,鸡油卷,鸡不是特别贵重稀罕的东西,当然,如今农家的土鸡是比较贵的,但鸡比起牛羊肉来还是比较普通的肉类了,由此可见贾家的饮食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奢侈,甚至挺节省的。
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宝玉因为金钏之死挨了打,王夫人事后有点愧疚,心疼儿子,问宝玉想吃什么,宝玉说想吃小荷叶,小莲蓬的汤,于是王熙凤叫人找来一堆做汤的小莲蓬,小荷叶的模子,大家一起喝荷叶莲蓬汤。
王夫人又问:“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
凤姐一旁笑道:“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
贾母便一叠声的叫人做去。凤姐儿笑道:“老祖宗别急,等我想一想这模子谁收着呢。”因回头吩咐个婆子去问管厨房的要去。那婆子去了半天,来回说:“管厨房的说,四副汤模子都交上来了。”
凤姐儿听说,想了一想,道:“我记得交给谁了,多半在茶房里。”一面又遣人去问管茶房的,也不曾收。次后还是管金银器皿的送了来。
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
凤姐儿也不等人说话,便笑道:“姑妈那里晓得,这是旧年备膳,他们想的法儿。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谁家常吃他了。那一回呈样的作了一回,他今日怎么想起来了。”说着接了过来,递与个妇人,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
莲叶羹做好了,王夫人差遣玉钏给宝玉送去,宝玉带着愧疚,伏低做小,安慰玉钏,并让玉钏品尝了这金贵的莲叶羹,给失去姐姐的玉钏陪不是,缓解了自己的愧疚之心。
这荷叶莲蓬汤既然用的是模子,应该是用面点做的莲蓬汤,而不是真的莲蓬,荷叶,只是做成莲蓬、荷叶的形状而已,王熙凤说的是从宫廷里学来的,应该是元春省亲的时候,特意仿造宫廷里的样式做的一套模子。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芳官和宝玉一起吃饭,学贾母的口气,嫌弃鹅肉油腻腻的,十分有派头,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小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小燕放在案上,走去拿了小菜并碗箸过来,拨了一碗饭。芳官便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只将汤泡饭吃了一碗,拣了两块腌鹅就不吃了。宝玉闻着,倒觉比往常之味有胜些似的,遂吃了一个卷酥,又命小燕也拨了半碗饭,泡汤一吃,十分香甜可口。小燕和芳官都笑了。
这顿饭之后,怡红院开夜宴,查抄大观园,芳官被王夫人撵出去,出家当了尼姑。
书中开篇第二回就讲到冷子兴与贾雨村谈论金陵荣国府贾家的状况,“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因为家族经济状况日益衰落,家庭开支日益紧张,所以菜单虽然比当时的老百姓要丰富的多,但还是显出了捉襟见肘的感觉。特别是宁国府的尤氏来荣国府的时候,鸳鸯告诉她,现在做饭都是可着人头做的,可见大家庭的生活开支日渐紧张起来了。
贾家要面子,刚好作者的家族以前是专门经营面料的,所以服装都很讲究,要了面子,里子却在渐渐消耗殆尽,这就是书中人们所说的,贾家的内囊渐渐尽上来了,就在这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显露出来了。
在外人看来也还是富贵荣华人家的贾家,其实早已是空架子,家族经济岌岌可危,一堆不孝儿孙,只知啃老,就形成了别人眼里的有钱人,实质上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