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贫乏论”的来龙去脉

标签:
刺激贫乏论乔姆斯基冯志伟 |
刺激贫乏论从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倪端至今,已经成为生成语法的一个核心部分,是语言天赋论的基础,近年来,刺激贫乏论又成为了认知科学中的一个主流话题。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充分地关注的理论。
刺激贫乏论指出了语言的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这个问题又称为“柏拉图问题”(Plato’s problem)、“贝克悖论”( Baker’s paradox)、“可学性问题”(learn-ability)。
1965年,他在《Aspect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 MA, : MIT Press, 1959)中还指出:“儿童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构的原始数据可能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p210)。
1968-1972年的论著中,他一再强调语言输入的不足。
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乔姆斯基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刺激贫乏”的概念。
20世纪70-80年代“刺激贫乏”得到了直接而持续的关注。
1972年,S. Peter 提出了“投射问题”(projection problem)。所谓“投射”,就是从语言输入获得语法的过程。语言输入是有缺陷的。例如,语言输入中常常缺乏合法的语法标记,而人类却能说出合法的语法标记。他指出,儿童的语言学习任务与语言学家建立语法体系的任务是可以类比的,两者都反映了“投射问题”。
1979年,C. L. Baker 在《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Language Inquiry, 10:233-280)中,举出了更多的语言输入的缺陷。例如,
n
n
n
a.
b.
n
a.
b.
这些例子都是生成语法中的典型例证,Baker把这些例证与语言习得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可学性问题”(learn-ability):“儿童是怎样掌握这些语言事实的?”
Baker指出,语言输入与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一条“演绎的鸿沟”(deductive gap),因此,在语言习得中存在“投射问题”。学习者仅仅通过接触原始的语料,难以演绎出上述的歧义性和句子之间的差异。
n
n
1980年,乔姆斯基在《Rules and Representation》(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 1-15, 42-61)中,首次使用了“刺激贫乏”(poverty of stimulus)这个术语。他指出:“极其贫乏的语言环境”(highly impoverished)的语言环境与“极其具体和复杂”(highly specific and intricate)的语言知识系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1981年,Baker和McCarthy在《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MA. : MIT Press)中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1981年,Hornstein和Lightfoot在《Explanation in Linguistic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Longman)中提出了“输入数据的缺陷”(the deficiency of the data),指出语言输入存在三个缺陷:
n
n
n
这就是所谓的“输入缺陷三分说”,它说明了“刺激之贫乏”。
Hornstein和Lightfoot还提出两个重要的观点:
n
n
因此,儿童所接受的语言刺激是相当贫乏的。
这两个观点是刺激贫乏论的核心所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刺激贫乏论已经成为了生成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Crain和Nakayama在《Structure dependence in grammar formation》(Language, 63: 522-242)中,直接论证儿童在刺激贫乏的情况下习得句法的问题。他们根据乔姆斯基在1975年提出的“结构依赖性”(structure dependence)这个普遍原则来进行论证。
乔姆斯基的“结构依赖性”原则考虑语言中的非线性的句法结构,与“结构依赖性”对立的是“结构独立性”(structure independence)原则。
从表面看来,结构独立性原则对于学习者来说要简单得多,因为这种原则仅仅考虑语言中的线性关系,但是,结构独立性原则却无法解释很多复杂的句法现象。为我们来观察下面的句子:
a.
b.
c.
d.
e.
句子a的问句形式是b,可以看成是b将a中的助动词is移到句首,因而解释为是结构依赖性的结果;但是,也可以看成是将 a 中的第一个助动词is按照线性关系移到句首,因而解释为是结构独立性的结果。在句子中只有一个助动词is 的时候,结构依赖性原则和结构独立性原则似乎都是成立的。但是,句子c 中的主语dog含有从句,因而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助动词is,句子d遵循结构依赖性原则,把c中的第二个助动词is移到句首,因而d是合乎语法的;但是,如果句子e遵循结构独立性原则,按照线性关系将句子c 中的第一个助动词is移到句首,而仍然把第二个助动词is保持在原来的位置,那么,这个遵循了结构独立性原则造出的句子e 就是不合语法的。
乔姆斯基认为,结构依赖性原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则,而结构独立性原则是不可靠的。乔姆斯基指出,学习英语的儿童不会说出e这样的问句,因为他们从一开始说话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结构依赖性原则。这种结构依赖性是天赋的。
事实上,像d这样的句子在语料中是很少出现的,儿童不可能通过接触语料而得到结构依赖性的知识,他们受到的刺激是非常贫乏的。但是,他们却能正确地说出d这样复杂的句子,而不会说出e这样的句子。
刺激贫乏论很出色地解释了这样的问题。刺激贫乏论在在方法论上的作用有助于研究者确定哪些语言结构的研究在理论上更有价值。
如果讲某种语言的人掌握了某一语言的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又不能通过接触语料而得到,那么,刺激贫乏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样的问题。
刺激贫乏论是乔姆斯基提倡的语言天赋论的最强有力的依据。
显而易见,如果刺激贫乏论不能成立,就会从根本上动摇语言天赋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