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水墨松江
水墨松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1
  • 关注人气:2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际书画艺术网:《金鸡满架》刘希文作品

(2014-11-21 11:15:12)

http://s1/mw690/0026mnMgzy6NMpyUzjW20&690

               金鸡满架

 

时间:2014-8-22 11:00:10 点击: 266

  核心提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在老百姓家里院子中的角落里,都垒有一个鸡窝,是家里养的小鸡下蛋和晚上睡觉的地方。每年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在张张罗罗地买年货,发面蒸干粮,写对子,扫房,洗被子等。其中写的对...

http://www.guojishuhua.org/uploadfiles/201408/20140822110059795.jpg

 

http://www.guojishuhua.org/uploadfiles/201408/20140822110449758.jpg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在老百姓家里院子中的角落里,都垒有一个鸡窝,是家里养的小鸡下蛋和晚上睡觉的地方。

每年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在张张罗罗地买年货,发面蒸干粮,写对子,扫房,洗被子等。其中写的对子家里的鸡窝是必须得贴上一副的,几乎家家在鸡窝上贴的都是“金鸡满架”。

小时候,我年龄小,并不知道什么是金鸡,也不明白鸡窝上为啥要贴上“金鸡满架”。后来,听我父亲讲完之后,我才明白“金鸡满架”的含义。

那么,老百姓为什么管家养的小鸡叫金鸡呢?为何还要“满架”呢?

在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东北乡村老百姓平时家里没有现钱,家里买个油盐酱醋,孩子们上学买的笔、本、书包等全指望着家里的“鸡屁股”呢。

换句话说,东北乡村的老百姓家里的零花钱靠得是母鸡下蛋,用鸡蛋卖钱去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别的招基本上是没有的。

至于“金鸡满架”则是人们的一种奢望而已。所谓“满架”无非是希望家里的鸡多一点,这样,母鸡多,下蛋就多,家里就充裕一些。换言之,家里有宽裕的零花钱了,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一些,不用可哪去借钱过日子了。

当时,东北乡村民间老百姓管“借钱”叫“载钱”。经常会听见有人说,“去二姨家载点钱,要不这个月连点盐都买不起了。”可见,那时老百姓家里的日子是多么地难熬啊。

在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家里养的鸡有黑色的、白色的、芦花的,还有一些五颜六色叫不出名来的。总之,不管养什么颜色的母鸡,关键得下蛋,否则母鸡不下蛋,还不如杀了吃肉呢。

家里养的小鸡多了,就得在院子里搭个鸡架。

搭鸡架所用的原材料非常简单,几块土坯,活点黄泥,垒吧垒吧,就成了鸡架。鸡架正面开一个门,能让鸡钻进去就可以了,里面铺上一些谷草或者稻草,门口再放一个鸡食槽子。很简单的,一点都不难。

有的人家还在鸡架上放几个鸡箍篓,就是用谷草编织的圆咕嘍咚的家伙事,用以母鸡趴窝下蛋的东西。

鸡架的位置一般是选择在住家的窗户下,或者是院子里房屋左前角,没有把鸡架搭在屋后的。这样做一是方便喂鸡,从屋里弄点鸡饲料直接就放到院里的鸡食槽子里了,非常省事;二是鸡架在住户人的视线里,以防止小鸡被黄皮子,或者被狼糟蹋了。

要说咱东北乡村的老百姓指望着鸡屁股,弄点零花钱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每天晚上,东北乡村家里那些细心的女人们开始找自己家里在院外觅食的小鸡,咕咕咕叫唤一通,你还别说,这些小鸡听惯了主人的叫声,也能听懂主人的吆喝,该回家了。于是乎,这些小鸡呼啦啦就跑回自己家,在鸡架旁的鸡食槽子里再吃点食,然后主动地钻进鸡架里,趴在谷草上面,好好地睡一觉了。

这时,主人查好了小鸡的数量,鸡都回家来了,就把鸡架门插上。其实,鸡架门就是一块挡板,门两旁挟两个橛子,一拉一拽就关好门了。

天刚刚放亮,女主人从炕上爬起来,出门上趟茅楼,回来就会把鸡架门打开。实际上小鸡早就醒了,咕噜噜报完鸣,就等着出去觅食呢。

女主人堵在鸡架旁,出来一个母鸡,她就会抓住,用手抠一下鸡屁股就能知道母鸡是否有蛋。如果母鸡屁股里的蛋堵腚门子了,女主人则会把母鸡放到鸡箍篓里。一直等到鸡架里的小鸡全都过一遍,女主人还咧咧钩钩地趴在地上,眼睛向鸡架里观望,并不时地用炉钩子在鸡架里来回扒拉着,干什么呢?找鸡蛋呗。有时,母鸡会在夜半时分把鸡蛋下到窝里,女主人把找到的鸡蛋用手撸吧几下,用胸前的围裙兜着,乐颠颠地回到屋里,再去做早饭。

小鸡从鸡架里被放逐出来,在院子里寻觅着昆虫,一会的工夫上树的上树,飞到房顶上的也不在少数,还有的小鸡则会溜达到院外。这些散养的鸡由于吃的是昆虫,为此,它们下的鸡蛋属于纯绿色的东西,笨鸡下笨蛋是非常好吃的。而在东北乡村里,老百姓舍不得去吃,除非是孩子们过生日煮上几个,否则鸡蛋全都放在仓房里的篮子里,这些鸡蛋是全家人油盐酱醋的本钱啊。

由于母鸡下蛋并不是全都下在自己家里,有时会下到邻居家,为此,经常会看见两家的老娘们为了一个鸡蛋打得头破血流的。

七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就看见如下的一幕。

邻居王二媳妇早上刚把一只老母鸡放到鸡箍篓里,便回屋做饭去了。

“妈,咱家的母鸡跑了。”

王二媳妇的儿子刚刚起炕,迷迷瞪瞪揉搓着眼睛说。

王二媳妇纳闷,这老母鸡今天是咋的了?她来到鸡箍篓前,看见里面是空的,气得嘴不郎肌的。看家老母鸡飞到隔壁西院顺子家了,想撵上去把老母鸡抓回来,可是一转眼那只老母鸡就没影了。

一袋烟的时辰,王二媳妇听见隔壁有母鸡的嘎达声,便从屋里窜了出来,趴在墙头上往西院看。她家的老母鸡边跑边嘎达着,王二媳妇寻思着,鸡蛋一定是下到邻居家了。

于是,王二媳妇翻过墙头,在院里寻找着。

这时,顺子媳妇从屋里出来了,看见王二媳妇在院子里,就不高兴了。

“干嘛啊?你这老娘们咋上我家寻摸啥来了?”

“我家鸡把蛋下到你家来了,我得找找。”

“呀何?你家鸡把蛋下到我家来了,我咋不知道呢?“

“这不,刚才我家母鸡下完蛋就蹽了。“

王二媳妇此时在院落西角柴禾垛里找到了鸡蛋,拿在手里还热乎着呢。

“你说是你家母鸡下的,你叫它答应吗?“

这两个老娘们你一句,她一嘴的就犟咕起来了,挣得面红耳赤的,谁也不饶谁。最后两人抓咕到一块了,整得浑身都是泥土。

为了一个鸡蛋,两个老娘们竟然把各自的脸挠得一条条的,嘴角直往下淌血。

后来,左邻右舍赶紧来拉架,总算把两人给分开了。那个鸡蛋也被抓咕碎了,鸡蛋清被乎在顺子媳妇脸上,都结黄痂了。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里,金鸡满架是一家人的希望,也是一家人的念想。

七十年代,我家养了十几只母鸡,院子里也有一个鸡架。同样在腊月里父亲会写上一副“金鸡满架”,我自告奋勇把鲜红的对子贴在鸡架上。

为了能使鸡架里的鸡满架,母亲精打细算,平时母鸡下的蛋积攒起来,放到仓房里通风处,等着攒够了就让母鸡抱窝孵化小鸡仔。

那时,东北乡村有供销社,老百姓家里缺个油盐酱醋什么的都会拿着鸡蛋去供销社换,尤其是学生们需要的铅笔、演算本之类的也都用鸡蛋换。供销社站栏柜的非常热情,每当我用的铅笔和本使完了,母亲就说,赶紧拿两个鸡蛋去供销社。

每每这时,我会乐颠颠地手里攥着两个鸡蛋,迈进供销社的大门,站栏柜的叔叔看见后,主动地拿出铅笔和演算本。记得当时是一个鸡蛋能换一只铅笔和一个演算本。换完后,我跑跑颠颠地回到家里,有了新本和新笔,甭提有多高兴了。

记得有一次母亲在做晚饭,突然叫我说,家里没有大粒盐了,赶紧去供销社拿鸡蛋换。

等到我跑到村里的供销社时,站栏柜的叔叔正在上闸板,看见我气喘吁吁地,就明白了是什么事情。那次,叔叔还多给了我一把大粒盐,回到家里母亲问我,一个鸡蛋咋换来这么多盐?我说,是叔叔多给的,叔叔说我拿的是双黄蛋,所以就多给了一把。

每年,母亲都会把攒够了的鸡蛋放在铺满谷草的土篮子里,因为一次母鸡只能孵化十几只鸡蛋,为此,母亲是分批来孵化小鸡仔。把老母鸡抱到土篮子里,趴在鸡蛋上面,然后把土篮子放到家里的热炕头上。

经过十几天后,小鸡仔就出壳了,露出来小脑袋瓜子,可是眼睛还睁不开。等到眼睛睁开后,看见我们围在一边,老母鸡则是咕噜咕噜地叫着,意思是害怕我们伤害小鸡仔,而小鸡仔是睁着小眼睛看着我们非常惊恐,缩头缩脑的,十分好玩。

就这样,每年母亲都会让老母鸡孵化出20几只小鸡仔,除了寡蛋和死亡的还能剩下十几只,这样我家的鸡架里就会“金鸡满架”的。母鸡多了,下的鸡蛋也多,偶尔我家也会蒸碗鸡蛋糕吃,而我们过生日也会煮上几个鸡蛋。

村里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村里一位老奶奶躺在炕上已经一周没有进食了,儿媳妇去邻居家借来几个鸡蛋给做了一碗鸡蛋糕。

看见热气腾腾的鸡蛋糕,老奶奶浑浊的双眼落下了一窜泪水,断断续续得说,留给给孙子们吃吧,我不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断了气。

“我娘临死之前竟然连一碗鸡蛋糕都吃不上,我还配做儿子吗?”

老奶奶的儿子泣不成声,哭昏在地上。

那是七十年代的一年冬天,早上起来后,母亲去开鸡架门。到了院子里一看,地上有几只小鸡已经断气死亡了,尸体躺在雪地上,白白的雪中透着一溜血印子。

“这是咋的了?”

母亲在大喊着。

父亲和我们赶紧起来,到了院子里。父亲心痛地说,完了,鸡被黄皮子给祸害了。

那次,我家被半夜来的黄皮子给咬死了五只鸡,剩下的那些小鸡则是趴在鸡架里不敢出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那几只鸡给弄出来。也是的,小鸡被黄皮子给吓得魂都没了,还以为黄皮子又来了呢。

从那次以后,我家晚上关鸡架门都是关得死死的,不像以前只是把鸡架门随意一关就拉倒了,黄皮子也没有再光顾我家。

有一年,村里半夜想起了狼嚎声,吓得老百姓谁也不敢出门,猫在炕上大气都不敢出。

第二天早上,村中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村里大多数家的小鸡都被野狼给咬死了。

原来,村里的一个老光棍子叫二蔫吧,头一天从村外的狼洞里掏来一只狼崽子,放到了家里。那天半夜,几只狼顺着狼崽子的气息就追到了村里,恰巧那天二蔫吧把狼崽子放到屋里晚上就去邻村办事去了,没在家,否则他不让狼吃了才怪呢。

那几只狼为了解恨,挨家祸害鸡架里的小鸡,全村100多只小鸡被活生生地咬死了。

日子一天天在过,老百姓也在年年孵化小鸡仔。

每年,东北乡村里的老百姓家里也都是在想方设法能使金鸡满架。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里,只有金鸡满架,老百姓家里的日子才能好过些,才能有零花钱。

每年的腊月里,老百姓家里照样是在鸡架上贴上一副大红的“金鸡满架”,让小小的农家院充满了一种喜气。不管经过风吹雨淋,“金鸡满架”已经是斑驳陆离了,看不清楚上面的字了,也是舍不得撕掉。不管鸡架里有没有小鸡都得这么做,心里也都是有一个念想,希望家里能有十几只母鸡年年月月在下蛋。

金鸡满架,说着痛快,可做起来却是真难啊。

作者:刘希文 来源:国际书画艺术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