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喧嚣中寻找灵魂的栖居地——读凸凹散文《风声在耳》

(2025-11-14 05:49:12)
标签:

读书

                                  在喧嚣中寻找灵魂的栖居地——读凸凹散文《风声在耳》


风声在耳 凸凹

 

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恰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从街市返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地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了一个趣处: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都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却我行我素地活得很热烈,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而,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平淡朴素的生活居然滋养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创作了代表个人巨大成就的《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质;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质,当作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已吃饱,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产生于欲望本身。

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做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

书在手,神游太极。这是惟有人,才能领略的境界。也就是说,人完全可以生活在精神之中。

“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居”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么?

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的这杯茶,不仅仅是一杯茶。 


                                  在喧嚣中寻找灵魂的栖居地——读凸凹散文《风声在耳》



【读与评】

凸凹先生的散文《风声在耳》一文以市井喧闹为镜,照见了现代人困于物质追逐的生存困境。他漫步于熙攘街市,目睹人们为生计奔波的“兽性”本能时,内心涌起的并非鄙夷,而是深切的悲悯。这种悲悯源自对人性的清醒认知:当物质欲望遮蔽精神星空,人类便与觅食的兽群无异。但文章并未止步于对现实的批判,而是以书房为渡口,在纪德、梭罗、海德格尔的文字长河中,摆渡出一片精神栖居的桃花源。这场从市井到书房的灵魂跋涉,恰似一曲对抗异化的精神史诗。

现代社会的物质狂欢中,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塌方。街市上“攫利者飘忽的行色”,恰是资本逻辑催生的生存镜像。人们将“多余的物质”误认为自由的凭证,却在欲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正如梭罗警示的“逐尸之欲”。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购物车里堆积的奢侈品,更深植于将成功等同于资产数字的价值评判体系。当外卖骑手为算法狂奔,当白领在KPI中透支健康,我们不得不承认:被物欲支配的生活,本质上与野兽逐食并无二致。

而书房中的阅读时刻,恰是一剂对抗异化的解药。纪德笔下“面黄骨瘦之人”的丰腴灵魂,梁宗岱批评文字中的精神锋芒,徐志摩诗行间的浪漫情怀,构成了抵御物质侵蚀的精神堡垒。这些栖居在文字中的灵魂,用超越性的存在证明:人类可以像梭罗筑屋瓦尔登湖般,在精神世界搭建茅庐。当指尖划过书页的窸窣声替代了扫码支付的提示音,当思想的风暴席卷过消费主义的浮尘,阅读便成为了最庄严的精神仪式。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哲学命题,在当代显现出惊人的预见性。文中“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的意象,恰是对抗物欲横流的终极智慧。这种智慧不在于否定物质基础,而在于勘破“生存”与“生活”的界限。正如先生在茶香与书页间体悟到的:当一杯清茶因思想的浸润不再止于解渴,当风声穿过文字的缝隙化作灵魂私语,最朴素的物质载体也能绽放精神之花。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让茅屋里的歌声终将穿透宫殿的悲哭。

合卷沉思,“风声在耳”的隐喻愈发清晰:在数据洪流冲刷感官的时代,真正的风声不在购物APP的推送里,而在思想碰撞的激荡中;不在股票K线的波动间,而在文字筑就的精神原野上。那些被书香涵养的“神性”,不是超脱尘世的乌托邦幻想,而是每个现代人都可抵达的生命境界。当我们学会在电子屏幕与纸质书页间保持平衡,在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间把握尺度,或许就能如先生那般,在喧嚣尘世中听清属于自己灵魂的风声。这风声不来自别处,正是内心获得自由时,精神世界奏响的天籁。


                        在喧嚣中寻找灵魂的栖居地——读凸凹散文《风声在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