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鹃啼血映山红,赤子丹心照千秋——读杨海蒂散文《杜鹃花开》

(2025-10-10 04:50:13)
标签:

读书

                                  杜鹃啼血映山红,赤子丹心照千秋——读杨海蒂散文《杜鹃花开》


杜鹃花开 杨海蒂

 

少年时在课本中学过《可爱的中国》,“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多么赤诚的心灵,多么崇高的品格。

方志敏心中“可爱的花”,就是杜鹃。在江西,杜鹃花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名称:映山红。

今年清明时节,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踏着革命先驱的足迹,我走进了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的革命老区横峰。

在那峥嵘岁月里,方志敏在横峰叱咤风云,率领民众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弋(阳)横(峰)暴动,领导组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保存完好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旧址群,而今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与毛泽东、彭湃一道被公认为“农民大王”的方志敏,是一位饱读诗书之士;十六岁时,他写就自况自勉自励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

方志敏青年时求学于上海,担任过《民国日报》校对;他写作的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年鉴》。在上海,他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中共领导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江西后他创办“文化书社”,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出版《青年声》周报和《寸铁》旬刊,还曾编写话剧《年关斗争》并登台演出。

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加上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气质,使他气度超群、卓尔不群。正可谓青年才俊,应该是前途无量。然而,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他毅然决然踏上革命这条艰难困苦的道路。

横峰县葛源镇,峰峦交织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方志敏在此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参与创建了我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创造出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率领起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提炼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首创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建立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一年内连续打退敌军多次“进剿”。

天纵英才,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管理、文学、艺术上都有那么高的天分;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而他创造的那些传奇,永远不会失去光辉。

方志敏故居前,有一棵他亲手种下的芭蕉树,神奇的是,九十年来,这棵芭蕉树年年春天发新绿。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想象着当年他在树旁是怎样的英姿勃发、笑如朗月,心底一阵阵发痛。在列宁公园,他也兴致勃勃地亲手植下了一株梭柁树,传说那正是月亮里吴刚永远砍不倒的桂花树。他是那么地热爱生活,他是那么地富有生活情趣。

1934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抱病在身的方志敏临危受命,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去开辟新苏区并迫使国民党变更战略部署。这是“小马拉大车”的极其困难的军事行动,但方志敏誓言“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历时半年多、行程五千余里、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二十多天后,他的队伍弹尽粮绝。本来已经突围的他,非要亲自接应后续部队,仅仅率领着十几名警卫人员,又返回敌军的重重包围圈。

这个至情至性的硬汉子,这个舍生取义的大丈夫,不幸被俘。国民党士兵从他身上只搜到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敌人怎么也不肯相信,抓到的这个红军“大官”,全部财产只有两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

他被押解到南昌,当时一家报纸记者描述了在国民党驻赣公署举办的“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上见到的情景:“戴了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之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

撼山易,撼英雄难。在狱中,方志敏严词拒绝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他声明:“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他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方志敏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写下十几万字重要文稿和信件。他在深切怀念战友的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主动承担战争失利的责任,不时沉痛严苛自责。

峻拔如孤峰绝壁,明净如高山积雪,高远如长空彩虹,坚润如金石蕙兰。这就是方志敏。

不足千字的《清贫》,我每读一遍都会为之动容:“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清贫》,是中国共产党人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浩气长存,光耀千秋。

暮春四月,葛源杜鹃花开,漫山遍野,撼人心魄。我来到方志敏烈士纪念馆,为这个赤诚忠勇的先烈、清贫自守的领袖、视死如归的英雄,以及所有牺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大山静默,林风轻拂;我深深鞠躬,泪洒衣襟。 


                                  杜鹃啼血映山红,赤子丹心照千秋——读杨海蒂散文《杜鹃花开》



【读与评】

读杨海蒂女士的散文《杜鹃花开》,仿佛看见赣东北的崇山峻岭间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这殷红如血的花朵,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更是方志敏烈士用生命浇灌的精神图腾。在清明时节的细雨里,杨女士踏访革命老区的足迹,恰似穿越时空的引线,将我们带入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方志敏的传奇人生犹如一部厚重的典籍,字里行间都镌刻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位十六岁便写下“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的才子,本可在文学殿堂里成就斐然,却选择将诗情画意熔铸成革命信仰。当他以“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对抗敌人的糖衣炮弹时,当他在狱中写下十几万字泣血文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革命者的铮铮铁骨,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精神家园的坚守。这种选择,恰似他亲手栽种的芭蕉树,虽经九十年风雨依然年年新绿,昭示着纯粹信仰的永恒生命力。

在葛源镇的红色旧址群中,“十六字战略要诀”的碑刻与地雷战的遗迹,勾勒出革命智慧的璀璨星河。方志敏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照进赣东北的群山,创造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独特范式。他既能以文人之笔写就《谋事》这样的白话小说,又能以军事家的谋略提炼游击战精髓;既能在列宁公园栽种寄托浪漫情怀的梭柁树,又能以雷霆手段锻造“铁军”纪律。这种刚柔并济的革命智慧,恰似映山红柔韧的枝条与炽烈的花朵,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站在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前,凝视着那支伴随他走到生命尽头的钢笔,忽然懂得何为真正的“文化记忆”。当《清贫》中的文字穿越时空叩击当代人的心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革命者的廉洁自守,更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标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方志敏“两块旧褂裤”的清贫,恰似一剂醒世良药,提醒着我们:精神的丰盈永远比物质的堆砌更接近生命的本质。那些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的日夜,那些在铁窗镣铐中写就的文稿,都在诉说着信仰的重量可以超越生命的尺度。

暮春的山风掠过葛源的杜鹃花海,带起层层红色的波浪。这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何尝不是无数革命先烈精魂的具象?它们扎根在贫瘠的岩石缝隙,却绽放出惊心动魄的美丽,正如方志敏们在艰难时世中铸就的精神丰碑。当我们折服于杜鹃花海的壮美时,更应铭记:每一朵怒放的红花,都浸润着先烈们的热血与理想。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恰似方志敏种下的那株芭蕉树,岁岁年年,生生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