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深邃的哲思——读郭枫散文《独坐夕阳里》2

标签:
读书 |

独坐夕阳里
薄暮时分,独坐在学校操场的草地上,在空旷静寂之中,我感觉今天的黄昏极美。
天气新晴,料峭的春寒,抖落在薄暮里,仍有沁人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凤凰树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和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操场,黄橙橙、亮晶晶,像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上云霞更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都染上了颜色,跳跃着,流动着,分秒之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华丽的金、鲜明的橙、酡醉的红、神秘的紫……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外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可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的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大地,整个天空,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夕阳真美!美得多么令人心悸。
安谧的校园,被暮色浸透。细柳、扁柏、小池、曲径……一切都蒙上凄迷的调子,带着些凉薄的意味。独有一圃大理菊却盛放着,蓊蓊郁郁地开出一片花海。在沉沉的夕阳影里,鲜明极了。那些硕大的花朵,每一朵都像一团火球,逼近去凝视,火球中含蕴着生命的烈焰,让人有灼热的感觉。花朵的颜色缤纷:粉白色的那种固然娇媚,深紫色的那种固然艳丽,不过,有一种橙红色的更让我喜爱。这种花,也不知道每一朵是由多少花瓣组成的,但见一圈一圈的花瓣,密密的排列着;中心是耀眼的赤红,向外层展开去,花瓣渐渐变大,颜色渐渐变淡,最外一层,乃变成明亮的橙黄了。花瓣,毛茸茸的,闪着丝绒般的亮芒;却又透明得像玻璃似的流转着夺目的晶莹。
这一圃大理菊,怎会开得如此茂美呢?也许,这就是春花对生命的讴歌吧!
散步在花径上的女孩是谁呢?十七八岁吧,还正是白色小马般的年龄,春云初展般的面容,却偏爱拢起一绺闲愁,轻锁在眉峰上,她有时低头寻思,有时向天边凝望,是在想什么,还是在期待什么?是要一个多彩的梦,还是要一个灿烂的明天?她的眼睛闪动着光芒,小小的唇紧闭着,倔强而高傲,绛色的夕阳映照着她红润的面庞,夸耀着一个蓬勃的生命。晚风吹拂,飘动着她的头发也飘动着她的衣裳,她轻盈地漫步在花径间,好像踏着无声的旋律在舞蹈!
她是谁?这不必追问,她是青春的形象。
太阳沉得更低了,已敛尽了光芒,红通通地,像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它被淡蓝的暮云烘托着,庄严而祥和地步向沉静的世界。
白昼即将尽了。
大理菊仍热情的燃烧着。
女孩还留连在晚霞中。
独在夕阳里,在朦胧的光影中,我的心灵却被眼前的这三件事物——落日、花朵和青春——启发得清朗了。
你觉察到么?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伟大如太阳,冉冉初升时何等辉煌!日正当中时何其壮烈!可是,当它散尽了热力,失去光芒之后,仍将归于平淡。渺小如花草,当其默默地钻出地面,平凡的样子,虽不能邀得人们的一顾,但在生命力展开的一刻,却灿烂得令人目眩!而后便萎落飘零了。人,谁没拥有过可傲的青春呢?可是谁也不能扭转那自然的大手,终将走上衰老的归宿,然而,我们又何必遗恨?不见那落下去的夕阳,是多么和平静美么?不见那怒放的春花,是多么热烈、疯狂么?我们生活在天地间的人,若能献出自己的热力,如骄阳之壮烈;若能展现自己的热爱,如春花之绚丽;那么,生活过而非白活,热爱过而有真爱,短暂的一生便不只是一生。
独在夕阳里,昼和夜的羽翼同时覆盖着我,我感到昼的光明也感到夜的阴暗,感到时间的短促也感到生命的无限。恍惚间,我已不是我。我,和那些花草,那些树木,那流荡的云,那吹拂的风:是同样的存在。紫色的雾升起了,包笼了所有的形象。一切,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见。

【读与评】
郭枫先生的散文《独坐夕阳里》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描绘了夕阳下校园中的三幅画面——落日、花朵与青春少女,并由此升华出对生命、时间与价值的思考。全文形散神聚,意境悠远,展现了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以下从语言艺术、结构布局、意境营造和哲理升华四个方面,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诗化的语言艺术
先生的语言充满诗意,善于运用色彩、光影和动态描写,营造出如画的视觉效果。在描写夕阳时,先生以“黄橙橙、亮晶晶,像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勾勒出黄昏的绚烂,并用“华丽的金、鲜明的橙、酡醉的红、神秘的紫”等叠词与色彩词,将夕阳的梦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大理菊时,则以“火球”“生命的烈焰”等比喻突出花朵的热烈,花瓣“毛茸茸的,闪着丝绒般的亮芒”的细节描写,更赋予静态花朵以动态的生命力。此外,文中多用短句和排比,如“伟大如太阳……渺小如花草……”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全文兼具诗的凝练与画的斑斓。
二、精巧的结构布局
文章以“独坐夕阳里”开篇,总领全文的静谧氛围,随后依次展开对落日、花朵和青春少女的描写,最后以哲理性感悟收束,形成“总—分—总”的圆合结构。三幅画面看似独立,实则层层递进:夕阳的壮美与落寞、花朵的绚烂与短暂、少女的青春与憧憬,共同指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先生在描写中巧妙穿插抒情与议论,如由花朵的盛放联想到“生命的讴歌”,由少女的形象提炼出“青春的意义”,使文章脉络清晰,形散而神聚。结尾处“昼和夜的羽翼同时覆盖着我”与开头的“薄暮时分”呼应,营造出时空交融的哲思氛围,结构严谨而富有张力。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
先生善于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文中夕阳“庄严而祥和”、大理菊“热烈而疯狂”、少女“倔强而高傲”,这些描写既是景物的特征,也是先生情感的投射。尤其在对少女的刻画中,先生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既写其“轻盈漫步”的外在姿态,又揣摩她“期待灿烂明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此外,全文以“静”为底色,却通过“流动的云”、“跳跃的光”、“飘动的发丝”等动态细节,赋予画面灵动感,形成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黄昏的朦胧与诗意之中。
四、哲理与诗情的升华
本文的深刻之处在于,先生并未止步于景物的描摹,而是由自然现象提炼出生命哲学。夕阳的沉落、花朵的绽放与凋零、青春的短暂与永恒,被赋予辩证的思考:“伟大与渺小”“短暂与无限”的对比,揭示了生命价值的真谛。先生提出“献出热力如骄阳,展现热爱如春花”的积极人生态度,将个体的渺小置于宇宙的宏大中,既坦然接受自然的规律,又讴歌生命的绚烂。这种哲理思考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诗意的画面自然流露,如结尾“紫色的雾升起了”的描写,将哲思化为朦胧的意象,余韵悠长。
我以为,《独坐夕阳里》是先生散文艺术的典范之作。先生以诗化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感悟。文中“清芬浮动、韵致淡雅”的审美风格,不仅让人感受到黄昏的美,更启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正如先生所言:“生活过而非白活,热爱过而有真爱。”这篇散文的价值,正在于它用文字的光辉,照亮了平凡生活中的永恒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