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自然对话的顿悟——读谢冰莹散文《独秀峰》

标签:
读书 |

独秀峰
洁妹:
这几天来的生活,实在过的太有趣了!不是穿洞,就是爬山。虽然每天游罢归来,一双腿子酸痛不能举步,但我一句疲倦的话也不敢说。我希望两星期以内把所有桂林的名胜都游遍;不过玩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走马看花又得不到深刻的印象,能否在预定的日子内游完,还不能十分决定。
我懊悔没有强迫你同来,这儿的山水虽没有江南的秀丽,没有泰山的伟大,但它是另具一种突然而起,戛然而止的风格。韩愈曾写过:“山如碧玉簪,”柳宗元也说过:“拔地峭起,林立四野”,但我觉得韩柳的形容,还不及刘治叔的“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来得恰当。
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水像海水一般碧绿,岩洞之曲折幽深,更有说不尽的奇美,“桂林山水甲天下”,一点也不算夸大,只要有七星岩和独秀蜂存在,就可受之无愧了。
我已经两次游了独秀峰了,尤其今天特别痛快。爬上峰巅时正值大雨,而下来时又是红光满照,两个绝对不同的风景,我都领略到了,现在不嫌麻烦,就详细地告诉你吧。
独秀峰在城内中山公园中,孤峭独立,奇秀森严。虽然只有五十余丈高,但看来好像是耸人云霄一般。峰的东面,岩石重叠,刻有“紫袍金带”,“戛然独立”,“南天一柱”等字,草木不生,望之危然!峰顶上的小亭,隐约可见。靠着右边走去,峰北有一深池,名叫“月牙”。旁有小亭曰“砺俗”。
转到了峰西,景物又不同了:岩隙壁缝之间,草木丛生,清翠欲滴,抬头四望,高不见顶,。仍折而南。这儿有石径螺旋,可直达山顶,旁有一洞叫“太平岩”。我好几次来游公园,都没有发现这里有洞,今天和维两人来游,突然跑了进去。起初从外面看来,似乎闭塞不能通行。稍力前进,上面悬岩由高而低,像煤窖一般渐渐地低到黑暗不可再进的地步。又前进数步,豁然开朗,有光从外面圆洞内射进来,一棵大石柱,悬空而垂,两边的岩石有些像蜂窝,有些像螳螂的卵囊,奇形怪状;不胜枚举。抱着大石柱,沿着石阶爬上去,又是另一幅画图了:悬岩像一座大山的倒影映入水中,俯瞰洞内,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之美。
洞,本来可通外面,但我们为了爱那只天然石柱,仍然由原路出来。
从山脚至峰顶,共有三百零六个石阶,虽然每个还不到一尺高,但因为路很狭仄,所以走起来深感困难。有位朋友的哥哥,两次来游桂林,先后住过一年,游公园的次数,至少在五十次以上,但他始终没有爬上去,有时鼓起勇气走到半途,往下一看,忽觉独立危崖,摇摇欲坠,于是连忙跑了下来,以后他连山顶望都不敢望了。
过了第一关允升,就是小谢亭。原名叫做“小憩”。嘉庆年间亭破烂不堪,有一位叫谢方山的出资修理,游人感激,故以小谢为亭名。
一路上,到处都可见到题字刻诗很多,但很少有好的句子,“螺磴穿云”,“昆仑柱立”,“中天砥枝”,“拔地参天”,以及江苏胡午亭的诗句:“此峰秀峭挺然立,一笔通天独自成”,算是能形容独秀蜂于万一的句子。
刚到山巅,天忽然下起大雨来了,初是像风雹一般大的雨点,接着是乌云满布,电闪四射,雷声隆隆了。大雨倾盆,我紧紧地抱住维,心头突突地跳,生怕这峰忽然倒了下来,或者暴风把我们吹到不知什么地方去。
“傻孩子,不要怕,有我在这里,任天翻地覆,也没有什么关系的。”
不知怎的,经他一说,胆量忽然大起来了!抽出望远镜一见,四周的山,都浸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雨点落在漓江里,像珠玉从天空里散下一般。更奇丽的,是水从峰顶倾泻下来循着磴道,蜿蜒而下,水流的很急,响声特大,有如千兵万马,巨浪滔滔。雨下的越大,远近的风景越显得美丽:尤其在打雷闪电的一刹那,似乎独秀峰已离开地面悬在半空中飘荡,而我们已随着那道红光,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了!
坐在亭子里的石桌上,雨点不住地吹进来,全身几乎都湿了。但不到半个钟头,突然雨止云开,四野的景物,又历历入目。东望漓江如带,伏波山屹立江滨,俨如孤岛。二老横卧于西(注:老人峰与老君洞),象鼻,穿山,斗鸡诸岩复绕于南,其他叠彩山,普陀山,栖霞寺都可很清楚地看到。
从前这里是明末桂王的御花园,谁都不能进来。传说有一个“名闻天下”的文学家来游桂林,一切风景都游遍了,只没有看到独秀峰。想尽了方法,总不得其门而入,最后等候了三年,上过不知多少奏章,仍不得允许。乃以数百金收买看门人,不料被上面有司知道,即将看门的革退,于是这位梦想着游独秀蜂的文学家,目的没有达到,还得抱头鼠窜。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也可见独秀蜂在桂林山水中是占如何重要的位置了。
六月二十日于桂林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

【读与评】
读谢冰莹女士的散文《独秀峰》,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不畏艰险的女子,在雨中攀登那座“戛然独立”的山峰。这不仅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次心灵的历险。谢女士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将独秀峰的奇绝与自己的内心体验交织在一起,让我看到了山水游记背后更为深邃的意义——人与自然相遇时那种电光火石般的顿悟。
谢女士笔下的独秀峰有着鲜明的个性:“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这种描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地理特征,而赋予山峰以人格化的魅力。她引用古人诗句,却又不囿于前人窠臼,直言“韩柳的形容,还不及刘治叔的‘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来得恰当”。这种对山水的大胆诠释,展现了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不盲从权威的独立思考。当她写到“爬上峰巅时正值大雨,而下来时又是红光满照”时,独秀峰已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地理实体,而成为她生命体验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文中对攀登过程的描写尤为动人。谢女士不回避身体的痛苦——“一双腿子酸痛不能举步”,却更强调精神上的愉悦。这种对肉体极限的挑战与超越,在传统女性写作中并不多见。当她描述“抱着大石柱,沿着石阶爬上去”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游客的探险,更是一个灵魂的自我超越。特别是那段雨中登顶的经历:“心头突突地跳,生怕这峰忽然倒了下来”,而后又“胆量忽然大起来了”,这种心理变化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并存的状态。
谢女士对独秀峰的观察有着惊人的细腻度。她注意到“岩隙壁缝之间,草木丛生,清翠欲滴”,也发现“两边的岩石有些像蜂窝,有些像螳螂的卵囊”。这种观察不是冷漠的扫描,而是充满情感的交融。当她坐在峰顶亭子里,“全身几乎都湿了”却依然沉醉于“千兵万马,巨浪滔滔”的雨景时,人与自然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最令人惊叹的是她笔下那“有如千兵万马”的水流声,以及“似乎独秀峰已离开地面悬在半空中飘荡”的幻觉,这些描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景物再现,而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文中穿插的历史传说——那位“名闻天下”的文学家三年不得入内的故事,为独秀峰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则轶事不仅强化了独秀峰的神圣性,更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尊重与对话。谢女士能够登上独秀峰,不仅因为她的勇气,更因为她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现代人已经失去了谢女士那种与自然深度对话的能力。我们带着手机登山,只为打卡;我们匆匆拍照,却无暇真正“看见”。谢女士在独秀峰顶的顿悟——“飘飘然羽化而登仙”的体验,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已成奢侈。独秀峰之于她,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生命中的一次启示。
我觉得,这篇游记最打动人的,是谢女士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旅行态度。她不满足于“走马看花”,而是追求“深刻的印象”;她不畏风雨,反而在极端天气中发现了常人难以得见的景致。这种旅行哲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发现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深度体验每个地方。
《独秀峰》最终让我明白,山水游记的最高境界不是描摹自然,而是记录心灵与自然的碰撞。谢女士登上的不仅是桂林城中那座五十余丈高的石峰,更是文学创作中那片“戛然独立”的精神高地。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读者都能从她的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秀峰时刻”——那种与自然相遇时的震撼与顿悟,那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