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时代的孤勇者——读苏沧桑散文《淡竹》

标签:
读书 |

淡竹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躜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那口奇异的朱家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读与评】
在江南烟雨浸润的百草原中,一丛淡竹静静伫立。当稻穗在风中高调扬花,银杏披着黄金甲向蓝天献媚,这抹淡青色的身影却以近乎固执的姿态,在世俗的泥潭中站成一道清癯的风景。苏沧桑女士笔下的淡竹,恰似一面澄澈的明镜,映照出当代人在欲望漩涡中逐渐失落的生命本真。
淡竹的“直”,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当其他植物将根系化作利爪攫取养分,将枝叶扭曲成谄媚的姿态,淡竹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挺拔。这种宁折不弯的骨气,让人想起魏晋名士嵇康刑场奏广陵散的绝响,想起敦煌莫高窟画工在黄沙中勾勒飞天时的虔诚。在职场中曲意逢承成为生存法则的今天,这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尊严,不在于外界的认可,而在于灵魂的直立。
竹节中的“空”,实则是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盈。看似空心的竹管里,涌动着对土地的感恩,生长着与清风的唱和,沉淀着草木枯荣的智慧。这种空,是陶渊明采菊东篱时“欲辨已忘言”的禅意,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当我们被社交媒体的碎片信息填塞,被消费主义的物欲绑架,淡竹的空灵启示我们:真正的精神富足,不在于占有的多寡,而在于心灵能否保持留白的从容。
最令人动容的,是淡竹那份“淡”的哲学。它褪去姹紫嫣红的浮华,以淡紫、淡褐的素颜直面天地。这种淡泊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勘破名利后的主动选择。就像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在黄沙中修复壁画的身影,就像樊锦诗将半生岁月交付莫高窟的坚守,真正的淡泊者往往在孤寂中成就永恒。在这个“内卷”与“躺平”两极撕扯的时代,淡竹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坐标系,本不该由世俗标准定义。
这株江南的淡竹,在钢筋森林的缝隙里投下清影。当我们被KPI追赶得喘不过气时,当我们在攀比中迷失本心时,那些如淡竹般坚守的孤勇者始终在提醒:生命可以有另一种存在方式。他们可能是实验室里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工作者,可能是乡村教室中默默耕耘的支教老师,也可能是写字楼里坚持原则的普通职员。这些“物质清瘦,心灵丰盈”的身影,构成了抵御时代浮躁的精神长城。
站在数字经济与AI革命的浪潮之巅,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淡竹的智慧。它不是教人逃避现实,而是启示我们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明月清风。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淡竹般的坚守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或许就能生长出更多澄澈而坚韧的精神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