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读秦牧散文《大雁塔抒情》

(2025-08-23 05:08:06)
标签:

读书

                                   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读秦牧散文《大雁塔抒情》


大雁塔抒情 秦牧

 

大雁塔,是西安的标志。正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层楼之于广州可以作为标志一样。

全国各地人们在电视里都能看到大雁塔。每当气象预报节目播映的时候,一提到西安,美丽庄严的大雁塔就出现了。

大雁塔是西安的骄傲。外地人来到西安,当地人最喜欢问的话,就是:“到过大雁塔吗?”西安画册的封面上,第一图就是大雁塔,第二图是华清池,第三图才是秦兵马俑。

  陕西作协的朋友们安排我们一行人的旅游节目,第一个地点也是大雁塔。

  大雁塔实在是够瞧的。它是个“七级浮屠”,六十四米高,足足有现代建筑二十几层楼那么高了。塔的造型简洁庄重,气势雄伟,一层层地登上去,到了顶层,凭窗一望,整座西安城都历历在目了。特别是朝北一望,可以看到火车站;朝南一望,可以看到远处的田畴和翠华山,街道笔直、平坦如砥。四面风声呼呼,的确很有气派。  

  一千多年前,建筑起这么巍峨的一座塔,大概和我们现在建成五六十层的楼宇一样令人轰动。而它的来历,又是和帝皇、高僧发生这么密切的关系,当年它名震遐迩的程度可想而知。唐代诗人对它的吟咏多得不可胜计。杜甫说它“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岑参说它“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章八元说它“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这是当塔为十层建筑时的吟咏)这些吟咏,可以说对大雁塔都赞扬备至了。

  唐代高宗以后,凡是考取了进士的人,都要成群结队到大雁塔来逛逛,并在它周围的塔院小屋墙壁上题名。因此“雁塔题名”和“考中进士”,几乎成为同义词语了。正因为这样,在历史上,这又更增加了大雁塔的声华。

  大雁塔底层的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隧良书写的两块石碑,碑文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玄奘所译佛经写的总序;另一块是唐高宗为《圣教序》作的纪文。这些石碑和额顶的基座上面的蟠螭和天人乐舞的浮雕,都很潇洒美观。因此,这座塔不仅有重大历史意义,还应该说是一座艺术宝库呢!

  为什么慈恩寺塔又叫做大雁塔呢?这和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有密切的关联。原来,印度佛教分大乘、小乘两大派,大乘不吃肉,小乘吃肉。玄奘是信仰大乘佛教的。传说,他在印度时,住在一座大乘教派的寺庙里,附近有一座小乘教派的寺庙,一天,这寺庙的僧人仰天长叹,说当天无肉可吃了。恰好一行雁横空而过,纷纷断翅折翎坠落庙中,意思是让众僧吃它们的肉。全寺大惊,于是此寺的小乘僧人都改信大乘教派了。并在群雁坠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塔,名为雁塔,纪念雁群。玄奘根据这个故事,回国后也奏请仿该塔型式建了大雁塔。这个故事所表现的那种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颇令人竦然一震。

  中国六朝时代有众多引火自焚的和尚,唐代有砍下自己臂膀布施的僧人,尽管对这些事见仁见智,人们可以各有各的议论,尽管宗教归根到底只是人们精神上的鸦片,但是当年大乘教派真诚的僧人所提倡的拟己利他,自我牺牲的精神,却不失为对人间利己主义滔滔浊浪的一种形式奇特的批判。想到这些故事,在这座高塔的上下盘桓,就更发人遐想了。

  游大雁塔实际上不仅仅是观赏塔本身而已,同时还可以游览寺庙、院落、庭园,以至于附近的繁盛区域。我见到这个区域许多商店的名字也都叫做“大雁塔”,可见人们是怎么对它一往情深了。塔旁有照相馆,准备了僧人的服装,僧帽的飘带上写满了“佛”字,还有舞台上的公子小姐的服装,让人们穿上了照相,排队等候照相的人居然相当的多。可见不少人都在这里激起思古的幽情来,想在塔旁做一会儿和尚和公子小姐来。照相店的这一着,颇有值得推许之处。至少,它是掌握了某部分群众的心理的。

  在这座塔上跑上跑下,想到这些石级,唐及其后面许多帝王卿相,将军使臣都曾经踏过,不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就是武则天、玄奘,以至黄巢、李自成等人也必然在这儿登临过,你一下子仿佛就觉得和历史缩短了距离了。我想:大雁塔不仅在西安,在全国也是可以称为第一名塔的吧!

  游完大雁塔,我们又去看了在它西面的小雁塔。小雁塔也是很有名气,只是稍逊于大雁塔罢了。这是一座密檐式的砖塔,秀丽玲珑,和大雁塔遥相辉映。它高四十五米,原有十五级,最上两级已颓倒。十六世纪时,塔身曾经震裂,现在已整修恢复了。

这两座源远流长的宝塔,真是西安城中的双璧! 


                                   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读秦牧散文《大雁塔抒情》
     


         【读与评】

 秦牧先生的《大雁塔抒情》是一篇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散文,通过对大雁塔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这座古塔的雄伟与庄严,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和个人感悟。文章在写作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色:

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将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融为一体。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大雁塔的建筑结构和外观,还追溯了它的起源与演变。从唐太宗为玄奘所译佛经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到唐高宗的纪文,再到唐代进士们的“雁塔题名”,作者通过这些历史细节,赋予了大雁塔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对一座古塔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塔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唐代的辉煌与佛教的深远影响。

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比喻——先生在描写大雁塔时,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例如,他将大雁塔的高度与现代建筑相比较,称其“足足有现代建筑二十几层楼那么高”,这种比喻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雁塔的雄伟。此外,先生还通过登塔后的视角描写,展现了西安城的全貌:“朝北一望,可以看到火车站;朝南一望,可以看到远处的田畴和翠华山”,这种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雁塔的壮丽与西安城的辽阔。

 典故与传说的巧妙运用——文中,先生多次引用历史典故和佛教传说,赋予大雁塔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文化深度。例如,他详细讲述了大雁塔名称的由来,引用了印度佛教中大乘与小乘教派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这座塔被称为“大雁塔”。这个传说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还通过雁群自我牺牲的精神,引发我们对佛教教义和人性善恶的思考。此外,先生还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岑参等人的诗句,进一步丰富了大雁塔的文化内涵。

个人感悟与历史反思——先生在文中不仅仅是对大雁塔进行客观的描述,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反思。他在登塔时,想到唐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踏过这些石级,甚至武则天、玄奘、黄巢、李自成等历史人物也曾在此登临,这种历史的联想让他感到“和历史缩短了距离”。这种个人感悟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厚重。

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先生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却又富有诗意。他在描写大雁塔时,没有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出塔的庄严与历史的深远。例如,他在描述大雁塔的外观时,用了“简洁庄重,气势雄伟”这样简洁的词语,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塔的宏伟与历史的沉淀。此外,他在引用唐代诗人的诗句时,也恰到好处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氛围,使得整篇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美感。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层次分明。先生首先从大雁塔的地理位置和象征意义入手,接着详细描述了塔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随后通过典故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大雁塔的文化内涵,最后以个人感悟和历史反思作为结尾。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得文章既有逻辑性,又富有层次感,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感受到大雁塔的多重意义。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先生在文中流露出对大雁塔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塔的细致描写中,还体现在他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中。他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登塔时的感受,仿佛与历史人物产生了某种心灵上的共鸣。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散文,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说《大雁塔抒情》的写作风格既严谨又富有诗意,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一篇兼具历史深度与文学美感的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