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人的精神返乡与生态乡愁——读汪宏钰散文《初识小莲庄》

(2025-07-16 05:04:13)
标签:

读书

                                  现代人的精神返乡与生态乡愁——读汪宏钰散文《初识小莲庄》


初识小莲庄 汪宏钰

 

  江南小莲庄,十亩荷花塘。

  在部队时,每次回乡探亲都要经过南浔镇,因此小莲庄这一地名早有耳闻。但却一直以为它是一个村庄呢。这回随《虹口文化》报的一帮记者游了一趟小莲庄,才恍然自己太孤陋寡闻了,小莲庄原来是座私家花园。

  初识小莲庄的印象是气派、幽深、秀美、别致。在近30亩地大小的范围里,集水榭亭轩、假山池塘诸园林建筑与牌坊、碑刻、私家庙堂等人文景观为一园。且因建于清末民初,园内的有些建筑还凸显出中西合壁之意趣。园中到处是古木扶疏,藤萝蔓连。小桥流水,拳石玲珑。这天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游人捉弄得游兴索然,每个景点都不能驻足太久,只能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我却因躲雨,在一处名为净诗窟的亭子里细心地听了一回导游介绍。

  导游介绍,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清代南寻首富刘镛和次子刘锦藻历经40载寒暑精心修筑而成,因慕元末书画家赵孟兆页建湖州“莲花庄”别名。解放后归当地政府管理,现已作为浙江省的重点文物,正式对外开放了。一年四季,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上海……

  导游的介绍,听了很有些感触。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喜欢游山玩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或是图个新鲜什么的?我看是兼而有之,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大都市里的生态环境束缚,整天生活在绿颜色奇缺的水泥森林里,一但远离都市来到绿树葱笼,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就有如鱼得水、飞鸟排空的畅快感。近年来,虽说政府花了大力气栽种花草树木,绿化都市环境,可供给植物落脚生根的地方实在太少了,以致于辟地造绿鼓捣出来的零星绿化充其量也不过是放大了的盆景而己。杯水车薪怎能满足市民们的需求。于是街头路边仅有的那么丁点儿绿地都成了市民们晨曦养性练身的好去处,更何况像小莲庄这样离大上海百把公里路程且又景色宜人的风水宝地。

  小莲庄园内佳景有七八处之多,其中碑刻长廊、扇亭、御赐牌坊、后花园、荷花池等处最令人怡情悦性流连忘返。如据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扇亭,其设计就很别致,构造精巧,雕刻精细,工艺考究,亭内墙壁上还镶嵌着《刘氏私义庄记略》石刻四块,颇有能让人玩味一番的文化内涵。我近观远眺,从几个角度品赏这一别出心裁的建筑,总觉得从荷花池对面看过来为最佳。呈弧形的外观造型在老树秋色的映衬下有如一把徐徐打开的镂空檀香扇,正专神时恰有一阵流风拂石,仿佛是扇动风起,秋雨中更添几许寒意。从扇亭左侧穿过湿漉的甬道,就是刘氏家庙了。两座御赐牌坊横跨在庙前的路两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从牌坊匾额上的题款可知,牌坊建于宣统年间,是光绪、宣统两代皇帝为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颁旨特准建造的。两牌坊为花岗石料门楼式造型。牌坊梁柱上精雕细刻着三星高照、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和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麒麟、狮子蝙蝠。整座牌坊的造型结构显现出江南一带的传统风格和工艺水平。记得我们县县城南门外在那个特殊年代中被捣毁殆尽的几十座牌坊与此相仿,不过还更为高大洗练些。游人中为数不少大概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精湛的石碑坊,要不然怎么一个个争先恐后、兴致盎然地站在雨地里留影呢。

  本想进家庙去浏览一番高厅广屋,沾点豪门富贵之气,却因正在修膳,只好不无遗憾地径直返回扇亭,沿着曲曲弯弯的花木香径,穿过假山来到荷花池。古人云:秋风吹白波,秋雨唱败荷。秋雨中的荷花池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完全没有一点儿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那种“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美景。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芝、芙蓉、水华、玉华、六月春等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栽培历史。传说2500年前的吴王夫差就在太湖之滨为宠妃西施修筑玩花池,专供她欣赏荷花。明清时代在江南一带私家庭园里“开花若钱”的小种荷花盛行。刘家这眼占花园三分之一面积的荷花池可能还是受其影响才建造的呢。

  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荷花的不胜枚举,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水墨丹青。近代散文八大家朱自清的一篇《荷塘月色》不知陶醉过多少文学爱好者。用他那细腻入微甜美隽雅的笔调,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出水芙蓉荷花仙子描绘得楚楚动人飘飘欲仙。让人捧着读爱不释手,合上书想入非非。历代画荷花的丹青妙手当首推元末明初的王冕了,他能把荷花的神态描摹得惟妙惟肖,如同鲜活的一般。当代喜欢荷花的画家更是为数众多。沪上要数陈家泠先生了,他画的荷花淡雅轻盈且甜美高洁。既有传统的笔墨,又融汇了现代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在当今画坛上颇有影响。

文人们描绘荷花,不光赞美荷花亭亭玉立、绰约多姿的形态,更是借物言志,画荷抒情,赞叹不已。时值深秋季节,妆识小莲庄,虽没有见到“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也未闻到“缕缕清香”,却看到了满池的残茎枯叶在瑟瑟秋风绵绵秋雨中顽强摇曳的风姿和神韵,倒也别有一番情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待到来年盛夏时,荷花池定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风荷举”的迷人景色。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 


                                 现代人的精神返乡与生态乡愁——读汪宏钰散文《初识小莲庄》




【读与评】

秋雨淅沥中的小莲庄,荷花早已凋零,却因汪宏钰先生的笔触而焕发出别样生机。这篇《初识小莲庄》表面上记录了一次寻常的园林游览,实则深刻揭示了现代都市人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精神困境与对自然的本能渴望。当先生躲雨于净诗窟亭子,倾听导游讲述这座私家园林的历史时,我们仿佛听到了当代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一声叹息——对绿色的渴求,对纯净空气的向往,对诗意栖居的追寻。

文章开篇便以“江南小莲庄,十亩荷花塘”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意境,随即笔锋一转,道出先生长期误以为小莲庄是村庄而非园林的认知偏差。这一细节颇具象征意义——现代人对自然的理解已经异化为一种概念化的想象,如同将园林误认为村庄般,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也常常停留在书本与屏幕的二维层面。当先生真正踏入这座集水榭亭轩、假山池塘于一体的园林时,那种“气派、幽深、秀美、别致”的初印象,实则是久居都市之人重返自然时的心灵震颤。

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的生态焦虑:“整天生活在绿颜色奇缺的水泥森林里,空气是被污染了的,水质也是被污染了的,什么废气呀,噪音呀,乌七八糟,让人喘气都不顺。”这段描述直指现代文明的病灶——我们在创造物质繁荣的同时,却亲手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街头零星绿地成为“放大了的盆景”,这一比喻既形象又悲哀,揭示了都市绿化在土地资源紧张下的无奈妥协。而小莲庄这样的园林之所以吸引上海游客趋之若鹜,正是因为它们充当了都市人短暂逃离的精神避难所。

文中关于扇亭、御赐牌坊等建筑的描绘,展现了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妙绝伦。特别是那座“全国绝无仅有”的扇亭,在先生笔下成为一件有生命的艺术品:“呈弧形的外观造型在老树秋色的映衬下有如一把徐徐打开的镂空檀香扇”。这种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体验,恰恰是现代都市所匮乏的。两座御赐牌坊所承载的“乐善好施”、“钦旌节孝”价值观念,更是让游客在赏景之余,得以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搏。这些细节无不暗示:真正的园林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陶冶。

最令人动容的是先生对秋雨中残荷的观察与思考。面对“秋风吹白波,秋雨唱败荷”的萧瑟景象,先生没有停留在对夏季荷花盛景的怀念,而是从残茎枯叶中看到了“顽强摇曳的风姿和神韵”。这种审美能力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枯山水”的哲学境界——在残缺中见完整,在衰败中悟生机。先生援引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绘,又提及王冕、陈家泠等画家的荷花作品,构建了一条从古至今的文脉传承。当现代人只能在博物馆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小莲庄却提供了亲身体验的可能,这正是传统园林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章结尾处,先生以“待到来年盛夏时”的期待收束全篇,这种循环的时间观与都市线性发展的时间观形成鲜明对比。园林教会我们尊重自然节律,接受荣枯交替,这种智慧对沉迷于“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人不啻为一剂清醒良药。

我以为,《初识小莲庄》表面上是一篇游记散文,实则是一面映照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镜子。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小莲庄这样的传统园林不仅是一片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符号,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都市中的我们被异化为效率机器的一部分时,或许应该时常“返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到自然,更是精神层面的回归本真。残荷听雨,枯荣有时,这或许是小莲庄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