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量——读刘元举散文《柴达木的骆驼》

标签:
读书 |

柴达木的骆驼
闯荡过黄河源的事情已经随着时间而淡去了。但是,对于西部的感觉却在不肯安份的日益烦躁的内心折腾着,终于,我又一次开始了西部之旅——柴达木。
对那片土地的感情似乎没有来头,为什么要到那里远行,至今也说不太清。为我这部书再版的祝勇先生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远行》,其实,我读到最后,我觉得他只是对我远行原因的某种猜想而已。我也曾就这个问题与李若冰老先生探讨过。他问我,你一位东北作家为什么要去柴达木?而我反问他,你一个西北作家为什么去柴达木?而且你年轻时候去,年老了你也还是不厌其烦地去,那么你究竟是为什么?白发苍苍的李若冰先生也没有能够说清。说不清就不去说了,在此就说说那里的一匹让我动情动容的骆驼吧——
“我听过许多关于骆驼的故事。柴达木的骆驼是柴达木人最亲切的伴侣。它们一队队行进在茫茫大漠中。那一坨坨隆起的背部,排列在一起像大沙漠中生动的波浪起伏向前。勘探队员们靠它们驮水驮粮,如果不是它们的奉献,将会有多少人在进入这片荒芜的盆地时无法生还。人们称它们是沙漠之舟。它们比人类有着更多更大的耐性。可是,有那么一只骆驼因为饥渴一下倒在了滚烫的沙漠中。驼工拼命拖拉,它像一座坍塌的沙丘,立不起来了。驼工知道它是渴的,跟队长请求给它一点水喝。可是,仅有两桶水,那是全队人好几天的水量,每个人嘴上都干裂得淌血却没有一个人舍得去喝桶里的水。只有倒下的人才有资格喝。可是,倒下的是骆驼,不是人,所以,它没有权力喝。驼工再哀求也没有用。当那位驼工含着热泪与瘫倒的伴侣进行生死告别时,那头巨大的骆驼本已无法抬起的头上扬了一下,又沉重地搭拉下来,枯涩的两眼闪着沙漠般的迷惘。年轻的驼工突然动了感情,长跪不起。他与这匹骆驼已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队伍要走了,不能因为一匹骆驼而影响行程。于是,有人过来拖他,拖出了一道沙迹。那头已经淹淹一息的骆驼就在这时,突然缓缓地往起站了。它摇摇晃晃,浑身打颤,就像一座没有联接点散了架的木头房子歪歪扭扭地挺了起来。所有的人一下子惊呆了,眼睁睁盯着它一步一打晃地追赶着队伍。它没走出几步,就像一座房子哗啦一下子散在了地上,那被压着的沙层浮泛起一串沙尘。驼工哭了,勘探队的人也哭了,就连队长也眼圈红了。那头骆驼被掩埋了。这是三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只要一提起那骆驼,人们总说那是一头通人性的骆驼。”
骆驼是倒下去了,早在40年前就倒下去了,“板房”也早散架了,但我的这个描述的细节却无比结实地挺立在柴达木,或许它太显眼了,太招风了,也可以说它太出色了,因此,五年后,它原封不动地被一位高手抄袭剽窃去,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于是,引发了一场官司,被媒体称为新世纪中国文坛第一案。这个案子如今还被媒体关注着追踪着。

【读与评】
在刘元举先生的散文《柴达木的骆驼》中,一匹垂死的骆驼在滚烫的沙漠中挣扎着站起,又轰然倒下的场景,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关于生命尊严、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先生以朴素的笔触勾勒出柴达木沙漠的苍茫与残酷,更通过一匹“通人性的骆驼”的最后一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文中的骆驼形象远远超越了普通牲畜的范畴。当它因极度饥渴倒下,被队伍决定放弃时,它“突然缓缓地往起站了。它摇摇晃晃,浑身打颤,就像一座没有联接点散了架的木头房子歪歪扭扭地挺了起来”。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是生命对命运的最后抗争。骆驼不懂什么是尊严,但它用本能诠释了尊严的全部含义——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要完成作为“沙漠之舟”的使命。这种不屈的生命力,不仅让在场的勘探队员泪流满面,也让百年后的读者为之动容。
先生巧妙地通过人与骆驼的对比,揭示了生命价值的平等性。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人类制定了残酷的规则:“只有倒下的人才有资格喝”那珍贵的水。骆驼的倒下不被视为“倒下”,因为它不是人。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骆驼挣扎站起的瞬间被击得粉碎。当驼工长跪不起,当硬汉队长眼圈发红,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先生没有直接批判勘探队的决定,但通过这个情节,他让我们思考在生存与伦理天平上的平衡。
这篇文章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真实性。先生坦言这个细节“无比结实地挺立在柴达木”,甚至引发了抄袭官司......。这种真实感让故事超越了文学虚构,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几十年过去了,“只要一提起那骆驼,人们总说那是一头通人性的骆驼”。骆驼的形象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柴达木这片土地上所有沉默的奉献与牺牲。
在艺术表现上,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却达到了惊人的感染力。“它没走出几步,就像一座房子哗啦一下子散在了地上,那被压着的沙层浮泛起一串沙尘”,这样朴实无华的描述,反而让画面如雕刻般清晰可见。先生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渲染情感,但通过动作和细节的精准捕捉——驼工的“长跪不起”,骆驼眼中的“沙漠般的迷惘”——让情感自然流淌,直抵人心。
《柴达木的骆驼》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的生命韧性。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一桶水决定生死的极端环境。但正是这种极端,照见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骆驼的最后一站,是对生存的渴望,对同伴的不舍,还是对使命的执着?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但正是这种不可知,构成了生命的庄严与神秘。当现代人被各种烦恼困扰时,这匹柴达木的骆驼提醒我们:生命本身就是奇迹,值得敬畏与珍视。
我以为,这篇文章之所以历久弥新,不仅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心灵的永恒命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究竟是主宰者,还是平等的参与者?在面对生存考验时,规则与情感该如何平衡?先生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他通过一匹骆驼的最后时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动人的光芒——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那种超越物种的共情,那种在绝境中依然挺立的尊严。
沉思中,我的眼前依然浮现着那匹摇晃站起的骆驼。它倒下了,却以倒下方式站立成了永恒。在这个意义上,《柴达木的骆驼》不仅是一篇回忆散文,更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提醒着我们:所有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都拥有不可轻慢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