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德长河中的永恒微光——读赵畅散文《曹娥江畔忆曹娥》

(2025-06-21 05:00:12)
标签:

读书

                                  孝德长河中的永恒微光——读赵畅散文《曹娥江畔忆曹娥》


曹娥江畔忆曹娥 赵畅

 

曹娥庙是绍兴永不褪色的一道风景,在人们的视线里,仿佛有个身影,始终在曹娥江水的褶皱里晃动。

曹娥庙,位于绍兴市上虞城区曹娥江西侧。庙顶中间镶嵌的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曹娥“投江寻父”的孝德故事。

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个巫祝,善于“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舜江上正举行迎潮神仪式(祭祀伍子胥)。或许是因为平日打鱼太过劳累,或许是因为那天多喝了点绍兴黄酒,仪式上,曹盱不慎落水,被汹涌的浪涛卷走。早年丧母且年仅14岁的曹娥,亲眼目睹这般惨景,又怎堪承受?她昼夜不停哭喊,然后“投江寻父”。数日后,人们发现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曹娥孝行感动了乡邻,轰动了朝野。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将曹娥孝行上报朝廷,后为其立碑建庙。

每每来到曹娥庙前,我总是微合双目,遥想当年人们祭祀伍子胥的盛大场景。那江水与岸石亲密相拥发出的拍打声,总是引领我去猜想当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当年的场景有多热闹,曹盱落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是曹娥“投江寻父”的果敢行为。那凄美“一跃”,在历史长河里定格。

有道是,世间被传颂的孝行,多因残缺而美丽,因遗恨而哀伤。惟其冰清玉洁,才被膜拜着,才纯净如练。毅然“一跃”,岂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须知,14岁女孩的“一跃”,就意味着青春年华的消逝、美好人生的陨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肆褒扬。想当年,因为曹娥的孝德感动了四周乡邻,人们便用最隆重的仪式,将父女俩分别入棺安葬,并在“投江寻父”的江边建造了曹娥庙,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又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每年曹娥庙里都要举行庙会,以寄托人们对孝女的哀思。

曹娥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屡经重建,但依然魅力不减。从外观看,曹娥庙与其他庙宇相差无几。然而,因为“投江寻父”的故事,以及庙内壁画、雕刻、楹联和书法“四绝”与之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更兼与曹娥碑有关故事的锦上添花,令曹娥庙与众不同。

过去,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古人要建庙。到访过曹娥庙以后,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与其说,后人是要给前人建庙,不如说,是后人为了给自己建一个传承赓续的精神驿站。曹娥庙显然成了人们存放乡愁的陈列馆、安放灵魂的栖息地。不论是谁,只要心怀一份虔诚,走入曹娥庙,就能感受到一种孝德在膨胀发酵。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就是对曹娥孝行的生动再现;一簇簇精细的雕刻,就是对曹娥孝德的热力烘托;一轴轴精妙的楹联,就是对曹娥孝心的绚烂升华。是的,在这样的环境里,细细谛听,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曹娥的存在——曹娥的脚步声以及心跳与呼吸,似乎正从壁画里、雕刻中、楹联上透射而出,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让人觉得,曹娥并没有走远,她就在我们身边,且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以温暖的浸润。

曹娥庙的大门口有一副对联:“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在我看来,这像是对拜谒者的真诚劝诫,也像是每位到访者的幡然觉醒。是啊,曹娥的故事或许不会再发生了,但世间的孝德孝行却永不消弭。

如果说曹娥是绍兴的一份骄傲和自豪,孝德是绍兴文化的底色,那么,拂拭曹娥刻下的历史刻度,仰望曹娥留下的孝德坐标,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前程里,传承曹娥孝德,弘扬孝德文化,也会成为绍兴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曹娥江的流水,养育了一位后来的绍兴人。就在曹娥江畔,与曹娥的故事特别亲近的那些后来的绍兴人,并没有将孝字仅仅局限于对家庭长辈的孝敬上,而是把那种千载传承的美德,延展成了内涵丰富、主题多彩和具有时代意义的篇章。就如著名乡贤、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爱国港胞张杰……他们的业绩已为世人瞩目,他们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但是,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是绍兴的儿女,来自于曹娥的家乡。

前不久,我在绍兴邂逅了“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的创始人、浙江省道德模范董国光。据说,那年他无意中帮一位孤寡残疾老人安装了一盏电灯之后,萌发了开展网络爱心公益活动的念头,创建了“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当我问及团队活动情况,董国光如数家珍:自创建开始,团队已在省内外组织发起了1万多次爱心活动,受益者5万多人。2016年团队被中宣部等13个部门联合评选为全国百佳志愿服务组织……我不仅感动于这个团队的真诚付出与忘我坚持,而且也感佩于他们的初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孝心、爱心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点亮一盏灯”进而“点亮无数盏灯”。这是怎样的一种孝的境界、爱的情怀呀!

人间有情,江流有意。直到现在,曹娥江上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排山倒海的潮水自北向南席卷而来,一到曹娥庙前,咆哮的江水就会一下子温柔起来,它们悄然无声地流经曹娥庙前,然后再次汹涌。人们说,这是在抚慰孝女曹娥,信然!

 


                                  孝德长河中的永恒微光——读赵畅散文《曹娥江畔忆曹娥》




【读与评】

曹娥江的潮水在千年岁月中起起落落,却始终冲刷不去江畔那座青砖黛瓦的庙宇里沉淀的精神印记。赵畅先生的《曹娥江畔忆曹娥》以温润的笔触,将曹娥投江寻父的悲怆故事娓娓道来,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中,勾勒出孝德文化如潮水般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读罢此文,仿佛看见一盏盏孝德明灯,在时光长河中次第亮起,最终汇成照亮人性的璀璨星河。

一、江水深处的生命绝唱

十四岁少女纵身一跃的瞬间,在历史长卷中定格为一曲永恒的孝德悲歌。当曹娥目睹父亲被怒涛吞噬时,她选择的不是绝望的哭泣,而是以最决绝的方式与命运抗争。那具背负父尸浮出水面的柔弱身躯,不仅是生命对死亡的超越,更是人性光辉对自然暴戾的无声宣示。先生以“冰清玉洁”形容这份孝心,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孝德最本质的特征——它超越功利算计,如同江心明月般纯粹皎洁。这种近乎本能的孝亲之情,在当今这个精于权衡的时代显得愈发珍贵。

二、庙宇之上的精神图腾

曹娥庙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香火不绝,印证着孝德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不同于普通庙宇对神性的崇拜,这座建筑承载的是对人性至善的礼赞。壁画中凝固的孝行、楹联间流淌的哲思、雕刻里跃动的温情,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道德课堂。正如作者所言,这里不是简单的祭祀场所,而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当现代人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时,这样一方精神净土的存在,恰似浑浊江水中兀自澄澈的深潭,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浸润滋养。

三、薪火相传的时代新篇

从竺可桢将孝心升华为家国情怀,到董国光用“点亮一盏灯”将孝德转化为社会大爱,文章展现的不仅是孝道形式的嬗变,更是其精神内核的扩容。当“孝”从侍奉双亲延展到关爱弱势群体,从家庭伦理升华为社会责任,传统文化便获得了与现代文明对话的活力。那些通过网络汇聚的点点爱心,恰似当年曹娥江畔的祭祀灯火,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创造性转化证明:真正的孝德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它只会以更包容的姿态融入人类文明的进程。

站在曹娥庙前,看潮水在孝女像前忽然温柔,这充满诗意的自然现象何尝不是历史的隐喻?那些看似汹涌的时代浪潮,终将在永恒的人性光辉前放慢脚步。当董国光们将孝德化作万千盏温暖的灯火,当无数普通人把孝心融入日常的细碎关怀,我们便懂得:曹娥的纵身一跃不是终点,而是孝德长河的源头。这河流淌过千年岁月,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孕育出更丰饶的精神绿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