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茫深处觅永恒——读朱以撒散文《苍茫中原》

(2025-06-15 05:27:17)
标签:

读书

                                  苍茫深处觅永恒——读朱以撒散文《苍茫中原》


苍茫中原 朱以撒

 

这些日子里,经孟州、孟津,到洛阳、安阳、开封,总是会日复一日地迎受一种与江南不同的厚重感。是这里带有寒意的凌厉的风,是那看起来比故乡大而深红的落日,还是落日背景下那卸去累累果实的无垠原野?感觉总是难以言明。我只能挑一个我以为合适的词来表达,那就是:苍茫。

这些有过古都兴衰千年激荡的土地,曾经是马蹄翻飞、鼙鼓动地的战场,在经过世事翻覆、鹿鼎频争的烽烟之后,已经变得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了。我这么说当然是指城市里的格调,在入夜霓虹灯的频繁闪烁里和轻歌曼舞中,你是不大会感觉得到中原气息与江南有什么不同的。现代文明也深深地弥漫其中,让你虽身处异乡却犹如在故土。可是,只要你抽身出来,到郊原,到旷野,你仍然会感慨不已。这方水土总是与粗犷豪迈阳刚放纵结缘。

这个晚秋的黄昏,我在远离城区的郊外散步,原野苍茫秋风苍凉,深红的落日把远山映衬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这么大的空间。有几个农夫在拉扶着犁耙,他们不是借助牲畜的力量,而是尽自己的力量破开土层,这在广袤的原野上就显得十分渺远,他们的移动,成为黄昏中最动人的一笔。在他们劳作的不远处,散落着一些短促的城堞纹丝不动。如期而至的黄昏笼罩在空寂的城堞上,引人无限遐想:岁月真是无从再现么?其实我已逐渐能够由此领悟中原的笔墨情怀了。

在我们感慨岁月的磨洗使许多鲜明的过往人事化为乌有的同时,还是会看到许多不畏惧风霜刀斧剔抉的古典依然如故。就像任何时候拨开草丛瓦砾,都可以看到地表萌动的顽强一样。我看到并抚摸到了这些昔日古都的石像、石碑。四季轮回春秋迭代,石像中的文官武将,已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武睥睨,在改朝换代的风云中一脸漠然。令人乐意驻足的是与石像同存的石碑。时光的清冷沁入了石表,损伤了点画结构,使句读时不免受阻。可心灵却因之而酣畅,分明品味出碑文深处的内涵,丰富而深沉。这使我们面临它的时候.看出旧日创造的美丽辉煌的闪耀;在触摸它的时候,感觉到岁月翩翩远去的雪泥鸿爪。不免能领悟上苍的一点暗喻,一点象征,一点意趣。这是如今一些雕琢精美的石像石碑所无从具备的。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的历史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捡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

我又一次地见到黄河。这个季节,黄河正走向安静,两岸萋萋芳草,正随着晚秋的劲风扭动腰肢。我内心自然有荒凉之意。因为在此之前我才欣赏到壶口那一泻千里的瀑布,怎么也想不到在这里化为宁静。不过,话说回来,黄河毕竟是黄河,和芳草碧连天的江南溪流大有不同,还是罄露出了它的雄浑和宽博。随便俯身掬一捧水,都可以觉察出积淀下来的桀骜不驯,黄河就是这一捧水的无限放大。

一弯寒月升上来了,远处近处层次分明,衬托出了空间的苍茫无限,朦胧色调更平添这一古老地域神秘与辽远。有许多次,视觉是徒劳无获的,只有靠心灵去感受。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地方,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根本不会因时光潮水的浸漫而退却。这使不少人背着行囊,从南方而至,为的是得到一些熏炙和陶冶,试图给笔下情调增加一些凝重的砝码。接收这些飘忽无定若隐若现的气息是有条件在先的,那就是从容平和的心境。不然,失望就随之而来。使你无从辨识出当年的气象、钩沉出当时的风情,无从与隐于岁月深处的精神作默契沟通。

也许,我还有不少机会走入这苍茫的中原。

——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地方,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根本不会因时光潮水的浸漫而退却。

 


                                   苍茫深处觅永恒——读朱以撒散文《苍茫中原》




【读与评】

暮色中,朱以撒先生笔下的中原大地仿佛一卷泛黄的帛书,在秋风与落日的晕染下徐徐展开。那些被岁月磨洗得斑驳的石碑、静默的城堞、蜿蜒的黄河,在他笔下既呈现出历史的苍凉质感,又涌动着不灭的精神暗流。读罢此文,我仿佛跟随着他的步履,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深藏的肌理,更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叩问:在现代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与历史对话?

一、时空褶皱里的文明印记

中原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浸透着文明的重量。当先生驻足于郊野,凝视农夫弯腰犁地的身影与短促城堞交错的剪影时,他看到的不仅是当下的劳作场景,更是千年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那些深埋地表的犁痕,恰似镌刻在时光卷轴上的象形文字,将春种秋收的古老智慧与土地的血脉相连。而散落的石碑石像,虽已褪去鲜衣怒马的华彩,却在风雨剥蚀中愈发显现出本真的力量。就像龙门石窟的佛陀造像,岁月抹去了金粉彩绘,却让石胎中蕴藏的慈悲愈发深邃——这正是历史最动人的悖论:表面的消逝往往成就了精神的永恒。

二、黄河水中的文明基因

“随便俯身掬一捧水,都可以觉察出积淀下来的桀骜不驯”,这捧黄河水恰是解读中原文明的密钥。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与下游河道的温润宁静,构成了刚柔并济的文化隐喻。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原文明既有大禹治水的坚韧,又有老庄哲学的从容。当先生在暮色中凝视黄河,他触摸到的不仅是泥沙俱下的水流,更是一条承载着民族精神基因的文化长河。那些沉淀在河床深处的桀骜与宽博,至今仍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

三、苍茫深处的现代叩问

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里,历史的呼吸似乎变得微弱。但先生敏锐地指出:“只要抽身到旷野,仍然会感慨不已”。这种感慨源自文化根脉的觉醒,就像三星堆青铜面具穿越三千年与我们凝视时带来的震撼。在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前,在开封铁塔的砖缝间,我们读懂的不仅是过往的辉煌,更是文明传承的启示: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将历史精神转化为当下的创造。就像敦煌壁画从岩彩中焕发新彩,故宫文物在数字技术中重获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合上书卷,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璀璨,但心中已然多了一份沉静的力量。先生笔下的苍茫中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黄土高原,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当我们在钢筋森林中感到迷失时,不妨效仿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触摸碑刻的纹理,聆听黄河的絮语,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安顿心灵的坐标。因为真正的文明,从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沉睡,它始终如同地下的潜流,在每一个寻找者的心中汩汩涌动。这或许就是苍茫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找到那份亘古不变的从容与坚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