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0,119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之慰藉与精神之自由——读高长虹散文《北海漫写》

(2025-05-24 05:09:19)
标签:

读书

                                  自然之慰藉与精神之自由——读高长虹散文《北海漫写》


北海漫写 高长虹

 

  人看得人太多的时候,便想看看树木花鸟,石头和轻云,这便叫做赏玩风景。北海也有南方的风味。我在西北旅行了两个礼拜,整日整夜,看见的是灰土和沙漠,所见的也是灰土和沙漠,乃至想象的,梦见的,也是灰土和沙漠变做人形打吵子!骤然今天到北海,我真像回到南方了!你一听见声响,便可以想得见那草上的波纹呵!芦草变做美人鱼儿,她们在临波微步呢!可是,你将从那里找得见一点尘土?那怕北平再往北平迁移一千里,只要有三海在,灰土止步吧!古来的时候,只有皇帝们才能在这里享福。因为不那样时,他们早已要迁都到杭州去了。而今是民主时代,所以每一个老百姓——但也要腰藏二十枚铜元者为限——都是无冠帝王了!

  我离开北平不到半个月,北海中的草繁茂得多了。从前是没水的泥皮的地方,现在一望都是生动的绿野了。荷花也已开放。今年北平的荷花,总算是开得晚了些。然而这目前的繁荣锦簇,能说是初夏苦旱的痕迹吗?

  我真得同情于西北方的朋友们,虽然我自己不愿在那里居一月呵!他们虽然不是由于选择的结果,然而实际上他们选择了那最苦的生活过了。从张家口到北平的路上,我听见几个旅客在赞美东北的富庶。他们有的说:到奉天去好了,那里不是个吃饭!这话的意义就是说,总不过都是个吃饭的问题,何必一定留恋故乡呢?我也常听得朋友们艳谈东北,山多么高,森林多少广袤呵!我只是还没有去过,虽然我已计议过这一两天内便去来呢!但是,当然现在又不能去了!

  我这两天真想回到南方去。我不想在上海久停。我想去的庐山,普陀,无锡,镇江,杭州,那怕就是玄武湖也好的!

  在那有树木和水的地方,风吹过我们身边的时候,就像是风吹过水和树木的身边,也是像水和树木吹过我们的身边。这种感觉,不但凉爽,而且润洁,的确像是女姓的陶融,自然是一个最美的女子!而美的女子也是自然!

平庸的游人们当然是最好的到那平庸的中山公园去写意了!因为一切都是对的,所以三海留给诗人和艺术家以不少的清净。我在北海停了两点钟,没有看见五十个人,所以她做了我的最好的工作室了!荷花的芬芳,你试也夹在风中一息,吹送入我的文字中吧!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



                                  自然之慰藉与精神之自由——读高长虹散文《北海漫写》



 【读与评】

 高长虹先生的散文《北海漫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海的风景,却远不止于写景。在这篇看似随性的文字中,他通过自然与城市的对比,展现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本真的思考。文章以北海为镜,映照出都市生活的压抑与自然的慰藉,更折射出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文章开篇便道出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人看得人太多的时候,便想看看树木花鸟,石头和轻云。”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揭示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过度接触带来的精神疲惫。先生从西北“灰土和沙漠”的单调景象中归来,北海的绿意与波光对他而言不仅是视觉的转换,更是心灵的救赎。他将芦草比作“美人鱼儿”,将风吹过树木的感觉比作“女性的陶融”,这些充满灵性的比喻展现了自然对疲惫心灵的抚慰力量。在先生笔下,自然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成为能够与人进行精神对话的主体。

 先生对北海的描写充满了对比的张力。他提到“北平再往北平迁移一千里,只要有三海在,灰土止步吧”,将北海塑造成抵御都市尘嚣的净土。更有意味的是他对北海历史变迁的观察:“古来的时候,只有皇帝们才能在这里享福……而今是民主时代,所以每一个老百姓……都是无冠帝王了!这番话看似轻松,实则暗含对社会平等的思考。北海从皇家禁地变为平民乐园的转变,象征着自然美景不应为特权所独占,而应成为人人可享的精神资源。这种平等观照下的自然审美,体现了先生的人文关怀。

 文章中段,先生的笔触从北海延展到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他对西北生活的同情、对东北富庶的听闻、对南方山水的向往,构成了一个精神漫游者的地理图谱。这些不同地域的对比不仅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揭示了先生内心的矛盾——既渴望安定美好的生活环境,又不愿放弃自由探索的精神。他说“我真得同情于西北方的朋友们,虽然我自己不愿在那里居一月呵“,这种矛盾心理恰恰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诚实。

 《北海漫写》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先生对自然与艺术关系的思考。他将北海称为“最好的工作室”,因为这里人少清净,能让他安心创作。在他看来,自然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伴侣。“荷花的芬芳,你试也夹在风中一息,吹送入我的文字中吧!”这句话道出了自然对文学创作的滋养。先生反对“平庸的游人们”的写意方式,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与自然建立深度的精神联系。这种艺术观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珍贵。

 重读这篇写于近百年前的文章,我们不禁感叹先生的敏锐与深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却可能更加贫瘠。我们被钢筋水泥包围,被电子屏幕绑架,与自然的距离比先生时代更加遥远。《北海漫写》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发现自然对心灵的疗愈力量。先生笔下那个可以成为“工作室”的北海,对当代人而言或许已是一种奢侈。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从这样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在都市生活的缝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

 先生的北海漫游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次精神的飞升。在这篇短文中,他完成了从现实观察到哲学思考的跨越,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追求与人文情怀。《北海漫写》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探索与呈现。在这个意义上,先生的文字穿越时空,依然能够触动当代读者的心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