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与自我对话的精神仪式——读郑培凯散文《独饮》

(2025-03-26 04:49:10)
标签:

读书

                                   一场与自我对话的精神仪式——读郑培凯散文《独饮》


独饮 郑培凯

 

  独饮是什么情境?一个人独自喝,是喝酒、喝茶、喝汽水,还是口渴了喝水?

  说到独饮,饮者似乎应当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发现自己茕茕独立,没有亲朋好友在旁,多少感到有些寂寞。或许,“独饮”二字最不适合形容喝水。试想,你口渴了,倒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唇舌喉间的干渴烦躁,顿感纾解。你大概不会去注意,拿的是玻璃杯还是马克杯,更不可能到博古架上取出珍藏的建窑兔毫茶盏,摩挲再三,小心翼翼倾入白开水,品尝独饮的滋味与意趣。喝汽水也一样,夏日,一瓶冰凉的汽水入口,暑气尽消,感受到的是神清气爽,你会想到自己在独饮吗?

  独饮是一种自觉的状态,超越了“饮”的物理行为,而强调“独”的心理感受,这在饮酒与饮茶的情况下,得以凸显。李白有四首《月下独酌》,第一首最有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描绘的独饮场景,有花有酒有月,花月清风中还能照见自己的身影。他说“独酌无相亲”,所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的心境是孤独,或许有点遗世独立,却又不甘寂寞,只好邀约超越俗世人群的明月与身影做伴。他独饮之后的载歌载舞,充满了无奈与自怜自恋,其实是希望有意气相投的好友一道,比如他在《将进酒》里写的,有岑夫子与丹丘生在旁助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见,独饮若是饮酒,心境并不平和宁谧,与咄咄书空的情况相类。

  李白的独酌,虽然故作潇洒,在月光下表演了一场独舞,却难掩郁郁不得志的凄凉。历代仕途蹉跎的文人与不第的秀才,经常有独饮的经验,等而下之就成了吃茴香豆的孔乙己。这种情况也不仅是中国独有,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工作到“过劳死”的日本,在夜幕降垂之后的居酒屋中,总有许多疲惫的职场白领,蜷曲在吧台角落独饮,成了现代社会孤独颓丧的象征。

  喝茶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独饮有着无限的生趣,不但神思翱翔,而且性灵得以升华,超越了庸俗的红尘扰攘,臻于清雅之境。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这是说一个人独饮,可以体会“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雅趣,虽然朋友同饮也有热闹的欢愉。这个看法,似乎是明清雅士的共识,如高濓在《遵生八笺》中说:“饮茶,一人独啜为上,二人次之,三人又次之,四五六人,是名施茶。”陈继儒在《茶话》中也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罗廪在《茶解》中说:“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缥缈。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这种独饮的幽趣,受到屠本畯极大的赞赏。在他为罗廪写的序中,特别引用罗廪的话,说:“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引文字句有所改动,“手烹香茗”成了“汲泉烹茗”,“云光缥缈”成了“云光潋滟”。

  我想,屠本畯看到“云光缥缈”,下意识地联想到了苏东坡的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又想到东坡《汲江煎茶》的独饮幽趣,于是不自觉地改动了文字。东坡诗如下:“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东坡独饮有其幽趣,后世文人当然争相效尤。当然,关键在于,这样的独饮是喝茶,而非饮酒。

(《光明日报》2021年12月31日)

 


                                    一场与自我对话的精神仪式——读郑培凯散文《独饮》




【读与评】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独饮”似乎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词语。人们习惯了推杯换盏的热闹,习惯了觥筹交错间的应酬,却渐渐遗忘了独饮时那份难得的静谧与自省。郑培凯先生的《独饮》一文,犹如一杯清茶,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品味到独饮的深邃意蕴。

独饮绝非简单的物理行为,而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精神仪式。当我们独坐茶室,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袅袅茶香升腾,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这一刻,我们得以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在茶香氤氲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明代文人张源说“独啜曰神”,正是道出了独饮时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独处时光,让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

独饮的境界,在茶与酒之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图景。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似潇洒,实则难掩内心的孤寂与不甘。这种独饮,是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知音难觅的慨叹。而茶道中的独饮,则是一种主动的精神追求。苏轼汲江煎茶,在“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中体味独饮的幽趣,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茶道中的独饮,让人在静谧中观照内心,在平淡中体味生命的真谛。

在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独处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人们害怕孤独,用各种社交活动填满生活的每一个空隙。但正如帕斯卡所说:“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无法安静地独处一室。”独饮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在茶香中重新认识自己,在静谧中找回内心的平静。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曾说:“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而已。”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正是独饮给予我们的启示。

独饮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教会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浮躁中守住精神的独立。当我们学会享受独饮的时光,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意义上,独饮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抗现代性异化的精神武器。让我们在独饮中,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在静谧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