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读余秋雨散文《安静之美》

(2025-03-06 06:01:11)
标签:

读书

          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读余秋雨散文《安静之美》


安静之美 余秋雨

 

有一种美,可称之为安静之美。

可惜任何美学著作都没有说明:这种安静,是辛苦抵御的结果。

公元四 0五年,四十一岁的彭泽县令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检查工作,命他“应束带见之”。

陶渊明想,自己勉强做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却要承受如此屈辱,便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立即辞职回乡。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名传千古的安静之美。

可见,这种安静之美,正是陶渊明抵御那个规矩、那个官职的结果。

但是,这只是抵御的开始。

公元四0八年,一场大火把陶渊明的家彻底烧毁,全家只能住在一条船上。后来虽然搭建了住所,但生计却越来越艰难。

他曾用诗描述道:“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可见,为了固守安静之美,还要抵御灾害,抵御贫困,抵御饥饿。

很多年后,一个江州刺史亲自到陶渊明家探访,这位刺史看到又饥又病的大诗人躺在床上,就说:“贤者处世,如果天下无道就隐潜,如果天下有道就出来。现在天下很文明,您为什么把自己弄得那么苦?”

陶渊明听了很生气,说:“我不是你所说的那种贤者,因此也没有你所说的那种志向!”连刺史带来的粮食和肉食,都拒绝接受。

你看,这又要抵御更多的东西了:抵御“贤者”的称呼,抵御“文明”的说法,抵御饥饿中的食物。

千古安静之美的创建,容易吗?没有那么多的抵御,就没有那么多的安静。

没有大抵御,就没有大安静。

 



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读余秋雨散文《安静之美》




【读与评】

每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总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产生于内心的自觉,就是须要静下心来读,静下心来想,静下心来品,丝丝入味,回味不尽。

先生在《安静之美》中,以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为切入点,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安静不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而是一场与世界的无声对话。这种对话,需要以坚定的意志抵御外界的喧嚣,以强大的内心守护精神的净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辞职决定,实则是对整个世俗价值体系的拒绝。这种拒绝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建构,是在喧嚣世界中开辟一方精神净土的勇敢尝试。我以为:

安静是一种选择——陶渊明的选择,是对世俗价值体系的彻底反叛。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下,辞去官职意味着放弃社会地位、经济保障和世俗认可。但他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

在当代社会,这种选择更具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社交媒体、消费主义、成功学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内心的安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安静的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陶渊明在辞官后经历了家破、贫困、饥饿的考验,但他始终没有向现实妥协。这种坚守,正是安静之美的真正价值所在。

安静是一种力量——安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陶渊明在面对江州刺史的劝诫时,以坚定的态度拒绝了“贤者”的标签和物质的诱惑。这种拒绝,展现了安静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力量来抵御外界的干扰,守护内心的平静。安静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浮躁中坚守本心。

安静的力量还体现在对精神世界的建构上。陶渊明在贫困中创作了大量传世诗作,这些作品正是安静力量的结晶。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更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精神生活的范本。

安静是一种境界——安静之美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它不仅仅是对外界的拒绝,更是对内心世界的积极建构。陶渊明在安静中找到了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方式,这种对话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高度。

在当代社会,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更多的修炼。我们需要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安静的间隙,在物质追求之外关注精神的成长。这种修炼,是对生命质量的提升。

安静境界的现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抗异化的方式。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保持内心的安静,就是保持人性的完整。

安静之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从陶渊明到现代人,这种追求从未停止。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安静的力量。它不仅是对抗喧嚣的武器,更是建构精神家园的基石。让我们在安静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在抵御中守护精神的净土。这种安静之美,将永远照亮人类精神的前行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