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读林清玄散文《冷月钟笛》2

(2025-02-13 04:35:22)
标签:

读书

                                  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读林清玄散文《冷月钟笛》2


冷月钟笛 林清玄

 

月色是一把寒刀,森森闪着冷芒。

  有时候,月色的善良温和像一个婉致的少女,而如今,我坐在荒凉而空茫的城垛上,独零零地坐着,月色便仿佛一个老年的海盗。虽退守到砖墙的角落,他的眼睛犹青青地闪着光,手里还握着年轻时砍钝了的水手刀。

  那把水手刀,长久以来。在草地上四处游动,把我的胸腹剖开,冷漠的月色夹着古旧的城池猛然涌进我的胸臆,这时即使我静坐着,也不如月亮刚升起时那么安稳了。

  已经很夜很夜了,晚雾从地底慢慢地蒸腾上来。渐渐把树、砖墙、古炮。最后把坐在城上最高处的我也吞没了。

  来这个城要经过一个渡津,因为它被三面的海温柔地拥抱着。展延到远方的柏油公路在渡津口戛然而止。

我到时天空已晚。一位戴斗笠、穿汗衫、瘦削的老人用条小小的竹筏将我渡过海去。

  远远地看见城墙了。夕阳正好垂挂在护城树的树头上,夕阳的橘,晚天的红,树的郁绿,交杂着城墙黯淡的砖色,成为一幅很有中国风情的剪纸画。

迎头,是沈葆桢的半身铜像,刻写着他在台湾海防史上的不朽证言。在日本侵略台湾的紧急中,他以一年十一个月的短时间,建造了这个使海口不得停泊兵船、而郡城可守的城池,这个城与炮台便成为今天台湾仅存的历史炮台了。

  在月色下看洗葆桢铜像,明暗曲折,竟可以从线条中体会出他的识见与彀力,那是无可取代的威状与魄大了。我想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有关云长的画像,浓正的长眉,丹凤的亮眼,紫红色的面孔,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如果我们把关公的五绺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写下忠义两字。

  月刀下的沈葆桢也有一股关云长的神气浮凸出来。事实上。他们的形体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为他塑像。后人如我,也能体会到他们与强权抗拒时的虎目含威。

  在壮魄而虎吼有声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所有的英豪杰士都把自我的形体投入这条河里,即令碎成肉泥,也没有一声悲叹。他们的骨灰即使在胡雨夷风中也会散放着不朽的芳香。

  因此,沈葆桢死了,他的城池留下来了,但是这座坚甲厚壁的城池纵大纵深,也比不过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

  我一个人独坐在城垛上,眼见星辉掩映下的城池、古炮。以及闪着夏虫与波光的护城河,竟久久不忍离去。我感觉,我是愈入夜愈坐到沈葆桢波沸万顷的胸腹之中了,在宁静的长夜,我们或者最能窥见前人的胸怀吧!

  月色你看久了,它洒在轻轻浅浅高高低低的景物上,仿佛响亮着断断续续的钟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口钟。

  月的微光你看久了,它在空中长长短短的散步,好像丝丝长鸣的笛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管笛。

  月亮的钟笛,千百年来就这样敲撞吹奏,让那些有威猛气概的豪雄壮士,可以和声地在历史上唱歌。这些歌,词句已经退淡了,曲谱仍在。在另一个冷月如刀的夜晚,还要被以后的人喝起来。

  浮天沧海远,万里眼申明,历史的歌声和月亮的钟笛慢慢的沉落。我坐在城垛下方写着亿载金城四字,却在清晨第一道光中渐渐鲜明。

 


                                 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读林清玄散文《冷月钟笛》2



【读与评】

林清玄先生的《冷月钟笛》是一篇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散文,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意象构建、情感与哲理的抒发,以及历史与自然的交融,展示了他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一、语言艺术与意象构建

先生在《冷月钟笛》中,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意象画面。文章开篇即以“月色如水,悄然浸润了这座千年古城”开篇,将月色比喻为水,既描绘了月色的柔和与静谧,又暗示了古城的历史沧桑。随后,先生又以“寒刀般的月色”比喻,将月色描绘成一把砍钝了的水手刀,形象地展示了月色的清冷与坚硬。这种比喻不仅富有创意,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他的情感与思考。

除了比喻之外,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赋予人的情感与生命。如“沈葆桢的铜像,在月夜里孤独地站着”一句,将铜像拟人化为一个孤独的人,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敬意与感慨。同时,这种拟人手法也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性的情感,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二、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文中,先生将历史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历史和自然的独特见解。文章通过对古城墙、沈葆桢铜像、亿载金城等历史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同时,先生又将这些历史元素与月色、钟笛等自然意象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永恒。

在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中,先生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忆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如文章中所提到的沈葆桢等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古城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先生思考和感悟的对象。先生将这些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色相互映衬,展示了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与渺小,以及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启发和引导读者在阅读中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

三、情感与哲理的抒发

文中,先生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感悟。文章通过对月色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与此同时,先生还通过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抒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这种情感与哲理的抒发,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在情感与哲理的抒发中,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如文章中所提到的“冷月”和“钟笛”等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哲理的象征。先生将这些意象与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相互映衬,展示了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与渺小,以及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还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读《冷月钟笛》,我以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我们应该像月色一样坚韧不拔,像历史一样厚重深沉,像自然一样永恒不变。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尊重自然,敬畏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