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天悯人的诗,最真挚的呐喊——读淡莹诗歌《海魂》1

(2024-12-11 05:18:16)
标签:

读书

                                  悲天悯人的诗,最真挚的呐喊——读淡莹诗歌《海魂》1


海魂 淡莹

 

倾尽一生血汗,买舟

  舟成了风雨飘摇的家

  渡海,航线成了无岸之旅

  甚至水都有身份有国籍

  不容混淆,不许擅改

  而你什么都没有,除了沧桑

  你的国籍是淼淼的公海

  陆地变成今生唯一的奢望

  外交会议上,紧握着人权的

  手,何时才伸展到浩瀚水面

  把一张张被遗弃的焦虑脸孔

  粘贴在备忘录上

  经过湛蓝海水的洗礼

  我无从探听你的姓你的名

  我只知道

  你是你父母终日倚闾的

  一脉香烟

  你是你妻子午夜梦回的

  刻骨相思

  你是你稚儿嗷嗷待哺的

  全然依傍

  而狂涛呢,狂涛是强烈的

  消化液,消化了舢舡舴艇

  也迅速消化了香烟相思

  之后,排泄一串污浊的泡沫

  第二天,在世界各大报章上

  成为一则无关痛痒的新闻

  后记:一九七九年某日在报上看到一帧越南难民浮尸海上的照片,有感而作。 

 

                                  悲天悯人的诗,最真挚的呐喊——读淡莹诗歌《海魂》1



【读与评】

  这是一首海祭歌,祭的是在狂涛中不幸葬身大海的亡魂,这些亡魂原是为了挣扎求存和追求自由生活而颠簸海上的难民。淡莹女士秉持人道主义者的关怀,悲悯浮尸海面的越南难民。表面上,他们是被滚滚浪涛所吞噬的,但实际上,这些亡魂却是一个动荡时代下的不幸牺牲品。诗中提及国籍、外交会议、紧握着人权的手、备忘录,哪一样才是主宰着难民生命和支配着难民生路的因素呢?淡莹女士不是政客,她仅能通过一支蘸满情感的诗笔,对亡魂致以最深沉的凭吊,对往生者的父母、妻子和儿女致以最关切的同情。我们可以经由这首悲天悯人的诗,感受到人类大同世界中没有国界的人道精神与关怀。

  那是1976年南越和北越重归统一后,越南政府在南方进行阶级斗争,大批南越旧职员、旧军政人员被发放到农村改造,结果数百万越南船民在1970年代后期投奔怒海,造成铺天盖地的难民潮。直到21世纪来临之前,坚固耐用、形体美观、不易褪色,全球性的越南难民问题尚没得到彻底的解决。淡莹女士在《海魂》的后记中说:“一九七九年某日在报上看到一帧越南难民浮尸海上的照片,有感而作。”由此可见,这个诗篇的书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那个越南难民新闻铺天盖地而来的年代,大家每天目及耳及的,都是邻国触目惊心的战事报道;然而,淡莹女士的恻隐之心并没有被这些充满血腥的新闻报道所掩盖。相反的,她以一颗特有的敏感诗心,感受那个悲惨时空下最无助最无辜的人们的微弱脉搏,发出了最真挚的呐喊,为一个时代留下了一幅感人肺腑的画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经历了一场场的政治风暴。在那个哀嚎悲鸣的时代框架下,许多老百姓的生存权利被无情地剥夺。身为一位现代派诗人,淡莹女士义无反顾地执笔为诗,让她的诗《海魂》作为那个悲剧时代的一个见证。此诗与她的其他时事诗作如《水劫》(写越南难民)和《萎缩的枝桠》(写柬埔寨难民)等,挥发出浓浓的反战意味,同时蕴蓄了她内心世界里没有国界的人文悲悯的精神深度。

  根据当时国际间的约定,任何国家的轮船如果在公海上遇到越南船民并加以搭救,那个国家便有义务收容所救起的难民。新加坡政府当时也曾短期收容过一批由挪威轮船打救起来的船民(他们较后被移交给挪威政府安顿处置)。《海魂》诗中的往生者可能是举家逃难而单独魂断大海,也可能是独自逃难而结果不幸成了亡魂,但无论如何,这草菅人命的一幕不断地在敲打着淡莹女士的心弦。她书写此诗时年36岁,即使在62岁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那种深刻的印象仍烙印在她敏感的心版上,不能磨灭。

  我们可以感知,《海魂》的写作背景和人道主义本质,奠定了这首忧时感怀之作的深沉思想基调。我们可以在诗中所抒发的澎湃情感中,掌握到淡莹女士所要体现的思想意识的线索脉络。

  (一)怜悯越南船民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

  在任何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诡谲的政治斗争对于老百姓而言,绝对是一首首唱不完的悲歌。他们手无寸铁,为了力求生存,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不惜变卖黄金换取小舟投奔怒海,与大海搏斗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尽管代价可能是葬身海底或鱼腹,但他们顾不了这么多了。那可是数以百万计的船民性命呀!令人忧愤的新闻报道不断地积压在淡莹女士的心底,一旦看到了那帧难民浮尸海上的照片,她积压已久的情感一下子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倾尽一生血汗,买舟/舟成了风雨飘摇的家”,“而你什么都没有,除了沧桑”,透过这两句诗,读者似乎看到了在绝望的夹缝中求生的越南船民的悲惨命运。

  在第四节诗中,淡莹女士的悲悯情怀进一步扩大到往生者的家人身上,把诗情推到另一个高峰。虽然触动淡莹女士心弦的那帧照片上没有死者的家人,但淡莹女士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仍然可以一字一泪地建构一个凄风苦雨的家庭照。

  ()谴责人类自相残杀的愚蠢行为。

  1976年以前,越南人民饱受越战战火的蹂躏;1976年以后,越南人民仍然活在批斗和死亡的恐惧之中。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一直背负着坎坷的命运。淡莹女士在首两节诗中便描绘了越南船民无立锥之地的实像,而造成这种实像的具体成因,不外乎是人为的穷兵黩武与政治形态的歧异。人对土地的感情是难以言喻的,如果可以安身立命,如果可以安家立业,试问有谁愿意“航线成了无岸之旅”,“陆地变成了今生唯一的奢望”?淡莹女士间接但愤慨地谴责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愚蠢行为,其浓烈的反战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鞭挞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的政客。

  在1970年代末期,使越南成为一个人间地狱的部分原因,可归咎于政客们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相互排挤的心态;因为当权者的一念之差,把整个越南推向一个惨绝人寰的境地。诗的第二节如此写道:“甚至水都有身份都有国籍”,“你的国籍是淼淼的公海”,毫不留情地鞭挞了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的政客们。

  ()嘲讽进展迟缓的人权与外交努力。

  在世界人权组织的舆论声讨中,在国际各种的外交斡旋下,越南的难民潮局势方见缓和,但其进程却是极其迟缓的。诗的第三节很明显地是在嘲讽进展迟缓的世界人权组织与国际政治外交的努力:“外交会议上,紧握着人权的/手,何时才伸展到浩瀚水面/把一张张被遗忘的焦虑脸孔/粘贴在备忘录上”。

  ()揶揄世人对国际事务的漠不关心。

  在淡莹女士的诗笔下,狂涛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虽然它是“强烈的消化液”,无情地吞咽了投奔怒海的人们,“消化了舢舡舴艇/也迅速消化了香烟相思”,但它并非杀人的主体。淡莹女士深深了解到,这帧看来好像震人心魄的照片,第二天将极具讽刺性地“在世界各大报章上/成为一则无关痛痒的新闻”,究其原因,不外乎世人对国际事务的漠不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