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坚韧与美好——读丰子恺散文《从梅花说到美》2

(2024-08-13 05:09:24)
标签:

读书

                                   激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坚韧与美好——读丰子恺散文《从梅花说到美》2


从梅花说到美/丰子恺

 

美的客观说,始创于英国。英国画家霍格斯(贺加斯)(Hogarth1697~1764)说:“物的形状,由种种线造成,现有直线与曲线。曲线比直线更美。”现今研究裸体画的人,有“曲线美”之说。这话便是霍格斯所倡用的。霍格斯说:“曲线所成的物,一定美观。故美全在于事物中。”倘问他:“梅花为什么是美的?”他一定回答:“因为它有很好的曲线。”

美的客观说的提倡者很多。就中有的学者,曾制定美的具体的五条件,说法更为有趣。今略为申说之:

第一,形状小的——美的事物,大抵其形状是小的。女人比男人,身体大概较小。故女人大概比男人为美。英语称女性为fair sex即“美性”。中国文学中描写美人多用小字,例如“娇小”、“生小”,称女子为“小姐”、“小鬟”,女子的名字也多用“小红”、“小苹”等。因为小的大都可爱。孩子们喜欢洋囝囝,大人们喜欢宝石、象牙细工,大半是因其小而可爱的原故。我们看了梅花觉得美,也半是为了梅花形小的原故。假如有像伞一般大的梅花,我们见了一定只觉得可惊,不感到美。我们看见婴孩,总觉得可爱。但假如婴孩同白象一样大,我们就觉得可怕了。

第二,表面光滑的——美的事物,大概表面光滑。这也可先用美人来证明。每人的第一要件是肌肤的光泽,故诗词中有“玉体”、“玉肌”、“玉女”等语。我们所以爱玉,爱宝,爱大理石,爱水晶,也是爱它们的光滑。爱云,爱雪,爱水,也是为了洁净无瑕的原故。化妆品——雪花膏、生发油、蜜,大都是以肤发光滑为目的的。

第三,轮廓为曲线的——这与霍格斯所说相同。曲线大概比直线为可爱。试拿一个圆的玩具和一个方的玩具同时给小孩子看,请他选择一件,他一定取圆的。人的颜面,直线多而棱角显然,不及曲线多而带圆味的好看。矗立的东洋建筑,上端加一圆的dome(圆屋顶),比平顶的好看得多。西湖的山多曲线,故优美。云与森林的美,大半在于其周围的曲线,美人的脸必由曲线组成,下端圆肥而膨大的所谓“瓜子脸”,有丰满之感,上端膨大而下端尖削的倒瓜子脸,有清秀之感,孩子的脸中倘有了直线,这孩子一定不可爱。

第四,纤弱的——纤弱于小相类似,可爱的东西,大概是弱的。例如鸟、白兔、猫,大都是弱小的。在人中,女子比男子弱,小孩比大人弱。弱了反而可爱。

第五,色彩明而柔的——色彩的明,换言之,就是白的,淡的。谚云“白色隐七难”;故女子都喜欢擦粉。色的柔,就是明与暗的程度相差不可过多。由明渐渐地暗,或由暗渐渐地明。称为“柔的调子”。柔的调子大都是美的。物体受着过强的光,或过于接近光源,其明暗判然,即生刚调子。刚吊子不及柔调子的美观。窗上用窗帏,灯泡用毛玻璃,便是欲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匀和,在室中的人物上映成柔和的调子。太阳下的女子,照着薄绢的彩伞,脸上的光线异常柔美。

我们倘问这班学者:“梅花为什么是美的?”他们一定回答:“梅花形小,瓣光泽,由曲线包成,纤弱,色又明柔,故美。”这叫做“美的客观说”。这的确有充实的理由。

反之,美的主观说,始倡于德国。康德(Kant1724~1804)便是其大将。据康德的意见,美不在于物的性质,而在于自己的心的如何感受。这话也很有道理:人们都觉得自己的子女可爱,故有语云:“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人们都觉得自己的恋人可爱,故有语云:“情人眼里出西施。”在这句话中,含有很深的真理。法兰西的诗人波独雷尔(波德莱尔)(Baudelaire)有一首诗,诗中描写自己死后,尸骸上生出蛆虫来,其蛆虫非常美丽。可知心之所爱,蛆虫也会美起来。我们站在梅花前面而感到梅花的美,并非梅花的美,正是因为我们怀着欣赏的心的原故。作《暗香》、《疏影》的姜白石站在梅花前面,其所见的美一定比我们更多。计算梅花有几个瓣与几个蕊的博物学者,对梅花全不感到其美。挑了盆梅而在街上求售的卖花人,只觉得重的担负。

感到美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如何?极简要地说来,即需舍弃理智的念头而仅用感情来迎受。美是要用感情来感到的。博物先生用理知之念,而对梅花,卖花人用了功利之念而对梅花,故均不能感到其美。故美的主观说,是不许人们想起物的用途与目的的。这与前述的苏格拉底的实用说恰好相反,但这当然是比希腊时代更进步的思想。

康德这学说,名为“无关心说”(“disinterestedness”)。无关心,就是说美的创作或鉴赏的时候不可想起物的实用的方面,描盆景时不可专想吃苹果,看展览会时不可专想买画,而用欣赏与感叹的态度,把自己的心没入在对象中。

以上所述的客观说与主观说,是近代美学上最重要的二反对说。每说各有其根据。禅家有“幡动,心动”的话,即看见风吹幡动的时候,一人说是幡动,又一人说是心动。又有“钟鸣,撞木鸣”的话,即敲钟的时候,或可说钟在发音,或可说是撞木在发音。究竟是幡动抑心动?钟鸣抑撞木鸣?照我们的常识想来,两者不可分离,不能偏说一边,这是与“鸡生卵,卵生鸡”一样的难问题。应该说:“幡与心共动,钟与撞木共鸣。”这就是德国的席勒尔(席勒)(Schiller1759~1805)的“美的主观融合说”。

融合说的意见:梅花原是美的,但倘没有能领略这美的心,就不能感到其美。反之,颇有领略美感的心,而所对的不是梅花而是一堆鸟粪,也就不能感到美。故美不能仅用主观或仅用客观感得。二者同时共动,美感方始成立。这是最充分圆满的学说,世间赞同的人很多。席勒尔以后的德国学者,例如海格(黑格尔)(Hegel),叔本华(Schopenhauer),哈特曼(Hartmann)等,都是信从这融合说的。

以上把古来关于美的最著名的学说大约说过了,但这不过是美的外部的情状,而不是美本身的滋味,美的滋味在口上与笔上绝不能说出,只得由个人自己去实地感受了。 


                                   激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坚韧与美好——读丰子恺散文《从梅花说到美》2


【读与评】

丰子恺先生将自己对梅花的理解运用到了艺术的领域。在我看来,这种理解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是因为,梅花的美在于其内外兼修,它不仅仅是一朵花,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梅花通过其外观的美丽、品性的坚韧、文化的深度以及精神的象征,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象:它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花瓣和颜色,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生命力的文化内涵。它在严冬中的绽放,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梅花,作为一种自然的美丽符号,它的每一处细节和每一片花瓣,都在向人们传递一种精神:无论环境如何严酷,生命总是可以在挑战中找到绽放的机会。

通过对梅花的精细品味,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它在自然界中的美丽,还能够感受到它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梅花的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它涵盖了自然、文化和精神的多个层面。正是这种多维度的美丽,使得梅花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梅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与人类文化的智慧,也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坚韧与美好。梅花的美丽,永远是自然与文化交融的典范,它将继续在我们心中绽放,成为永恒的经典。

梅花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它自身的特质和文化象征,更在于它与人们生活的深度融合。梅花作为自然界的奇迹,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景象,更是人们在生活中寻找情感共鸣和心灵慰藉的一部分。梅花的开花周期、花型花色以及生长环境的独特性,使它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一种特别存在,可以说,它不仅是自然风光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学体验。

如,梅花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展现了它在现代美学中的独特价值。我们看到,在许多园艺设计中,梅花常被用作景观中的点缀。无论是在庭院中的花坛,还是在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梅花的运用都能带来清新自然的气息。现代园艺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梅花的生长习性和观赏价值,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搭配,使梅花的美丽更加突出。梅花和其他植物的搭配,也能展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如与松柏搭配,梅花的优雅与松柏的刚劲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展示了一种和谐的美学效果。而与水景相结合,则使梅花的清新气息与水的灵动结合,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景象。梅花在园艺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美好。

又如,在文学艺术中,梅花更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许多古代文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梅花的高洁品格和顽强生命力,使其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古代诗词中,梅花经常作为诗人的情感寄托,抒发他们对理想、志向和人生哲学的理解。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生活困境的克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提到的梅花,表现了她在动荡岁月中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文学中,梅花的形象依然频繁出现,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灵感源泉。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梅花的出现都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和情感深度。

再如,梅花的文化象征意义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梅花常被用作吉祥物和祝福的象征。特别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梅花不仅作为装饰品,还作为节日祝福的表达。许多家庭在节日期间会用梅花进行装饰,寓意着新年的好运和祝福。很多人将梅花作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以求得内心的平和和生活的美好。梅花的存在,带来了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一份宁静和愉悦。

还有,梅花的精神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梅花所代表的坚持和毅力,成为许多人对挑战和压力时的精神支柱。梅花的坚韧品格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不应轻言放弃,而应像梅花一样,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积极的态度,顽强、坚持、努力,激励自己不断自我提升,追求卓越。

所以说,梅花的美丽,是自然与文化交织的结果。梅花的外观美、品性美、文化美、精神美,共同构成了它无与伦比的整体美。梅花的美丽,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其独立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欣赏它的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梅花将继续以它那不变的优雅和坚韧,展现出独特的美丽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文化艺术中,梅花都将永远保持它那无尽的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永恒的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