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梅花坚韧不傲,做内外兼修之人——读丰子恺散文《从梅花说到美》1

标签:
读书 |

从梅花说到美/丰子恺
梅花开了!我们站在梅花前面,看到冰清玉洁的花朵的时候,心中感到一种异常的快适。这快适与收到附汇票的家信或得到full mark(满分)的分数时的快适,滋味不同;与听到下课铃时的快适,星期六晚上的快适,心情也全然各异。这是一种沉静、深刻而微妙的快适。言语不能说明,而对花的时候,个人会自然感到。这就叫做“美”。
美不能说明而只能感到。但我们在梅花前面实际地感到了这种沉静深刻而微妙的美,而不求推究和说明,总不甘心。美的本身的滋味虽然不能说出,但美的外部的情状,例如原因或条件等,总可推就而谈论一下,现在我看见了梅花而感到美,感到了美而想谈美了。
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自古没有一定的学说。俄罗斯的文豪托尔斯泰曾在其《艺术论》中列述近代三四十位美学研究者的学说,而各人说法不同。要深究这个问题,当读美学的专书。现在我们只能将古来最著名的几家的学说,在这里约略谈论一下。
最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样说:“美的东西就是最适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东西。”他举房屋为例,说最美丽的房屋,就是最合于用途,最适于居住的房屋。这的确是有理由的。房子的外观,无论何等美丽,而内部不适于居人,决不能说是美的建筑。不仅房屋为然,用具及衣服等亦是如此。花瓶的样子无论何等巧妙,倘内部不能盛水插花,下部不能稳坐桌子上,终不能说是美的工艺品。高跟皮鞋的曲线无论何等玲珑,倘穿了走路要跌跤,总不能说是美的装束。
“美就是适用于用途与目的。”苏格拉底这句话,在建筑及工艺上固然讲得通,但按到我们的梅花,就使人难解了。我们站在梅花前面,实际地感到梅花的美,但梅花有什么用途与目的呢?梅花是天教它开的,不是人所制造的,天生它出来,或许有用途与目的,但人们不能知道。人们只能站在它前面而感到它的美。风景也是如此:西湖的风景很美,但我们绝不会想起西湖的用途与目的。只有巨人可能拿西湖来当镜子吧?
这样想来,苏格拉底的美学说是专指人造的使用而说的。自然及艺术品的美都不能用他的学说来说明,梅花与西湖都很美,而没有用途有目的,姜白石(姜夔)的《暗香》与《疏影》 为咏梅的有名的词,但词有什么用途与目的?苏格拉底的话,很有缺陷呢!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也是思想很好的学者,他想补足先生的缺陷,说“美是给我们快感的。”这话的确不错,我们站在梅花前面,看到梅花的名画,读到《暗香》、《疏影》,的确发生一种快感,在开篇处我早已说过了。
然而仔细想一想,这话也未必尽然,有快感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例如夏天吃冰淇淋,冬天捧热水袋,都有快感,然而吃冰淇淋与捧热水袋不能说是美的。肴馔入口时很有快感,然厨师不能说是美学家。罗马的享乐主义者们中,原有重视肴馔的人,说肴馔是比绘画音乐更美的艺术。但这是我们所不能首肯的话,或罗马的亡国奴的话。照柏拉图的话做去,我们将与罗马的亡国奴一样了。柏拉图自己命是遥传,这样说来,绘画音乐雕刻等一切诉于感觉的美术,均不足取了(因为柏拉图是一个轻视肉体而贵重灵魂的哲学家,肴馔是养肉体的,所以被蔑视)。故柏拉图的学说,仍不免有很大的缺陷。
于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再来修补先生的学说的缺陷。但他对于美没有议论,只有对于艺术的学说。他说“艺术贵乎逼真。”这也的确是卓见。诸位上图画课时,不是尽力在要求画得像吗?小孩子看见梅花画五个圈,我们看见的都赞道:“画的很好。”因为很像梅花,所以很好。照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说,艺术贵乎自然的模仿,凡肖似实物的都是美好的。这叫做“自然模仿说”,在古来的艺术论中很有势力,到今日还不失为艺术论的中心。
然而仔细一想,这一说也不是健全的,倘艺术贵乎自然模仿,凡肖似实物的都是美的,那么,照相是最高的艺术,照相师是最伟大的美术家了。用照相照出来的景物,比用手画出来的景物逼真的多,则照相应该比绘画更贵了。然而照相终是照相,近来虽有进步的美术照相,但严格的说来,美术照相,只能算是摄制的艺术,不能视为纯正的艺术。理由很长;简言之:因为照相中缺乏人的心的活动,故不能称为正格的艺术,画家所画的梅花,是舍弃梅花的不美的点,而仅取其美的点,又助长其美,而表现在纸上的。换言之,画中的梅花是理想化的梅花。画中可以实行理想化,而照相中不能。模仿与理想化——此二者为艺术成立的最大条件。亚里士多德的话,偏重了模仿而疏忽了理想化,所以也不是健全的学说。
以上所说,是古代最著名的三家的美学说。
近代的思想家,对于美有什么新意见呢?德国有真善美合一说及美的独立说;二者正相反对。略述如下:
近代德国美学家包姆加敦(鲍姆加登)(Baumgarten,1714—1762)说:“圆满之物诉于我们的感觉的时候,我们感到美。”这句话道理很复杂了。所谓圆满,必定有种种的要素。例如梅花,仅五个圆圈,不能称为圆满。必有许多花,又有蕊,有枝,有干,或有盆。总之,不是单纯而是复杂的。但一味复杂而没有秩序,例如在纸上乱描了几百个圆圈,又不能为圆满,不称为画。必须讲究布置,还有统一,方可称为圆满。故换言之,圆满就是“复杂的统一”。做人也是如此的:无论何等善良的人,倘过于率直或过于曲折,绝不能有圆满的人格。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与感情,而又有统一的见解的人,方能具有圆满的人格。我们用意志来力求这圆满,就是“善”;用理知来认识这圆满,就是“真”;用感情来感到这圆满,就是“美”。故真、善、美,是同一物。不过或诉于意志,或诉于理知,或诉于感情而已。——这叫做真善美合一说。
反之,德国还有温克尔曼(Wincklemann,1717~1768)和雷讯(莱辛)(Lessing,1729~1781)两人,完全反对鲍姆加登,说美是独立的。他们说:“美与真善不同,美全是美,除美以外无他物。”
但近代美学上最重要的学说,是“客观说”与“主观说”的二反对说,前者说美在于(客观的)外物的梅花上,后者说美在于(主观的)看梅花的人的心中。这种问题的探究,很有趣味。
【读与评】
《从梅花说到美》是丰子恺先生极为经典的艺术论著中的一篇文章,其中他提到了梅花,品读中,我注意到了,先生提到梅花时,用了一个“窄得可怜”的词语来形容它,梅花瘦小却“不赢”,可见,先生对梅花的钟爱之深。着重强调那“窄得可怜”的几个字,先生有意地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梅花的一个细节上,直观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梅花的外观美是其最直观的魅力。尤其是它在冬季寒冷的天气里开放,那些独特的花瓣在寒风中摇曳,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优:它的花朵五瓣,瓣形有些微微弯曲,通常呈现出白色、粉色、红色等多种色调,宛如玉雕般玲珑剔透。细看,这些花瓣表面光滑而细腻,花心的雄蕊微微突起,给人一种精致而纯洁的感觉。它的花蕾刚刚展开时,花瓣紧密相依,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在等待时机释放它们的美丽。梅花的花朵通常没有明显的香气,但在寒冷的冬季中,梅花的第一朵花都像是自然界的奇迹,仿佛在冬天的严酷中,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
我们看到,梅花虽然瘦小,但是它有着坚韧的生命力,雪后依然傲立。这种坚韧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有着像梅花一样的坚韧精神,那么这种美不仅仅能够塑造我们的性格,更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突围。
先生说:“梅花虽无云雨之恩泽,却远胜于当今无数妩媚之物。“这句话很有意思,似乎在说现代社会的各种物质和浮华,不能比得上那些淡雅、高雅的东西,我们更要看重那些内在的美。我以为,这是一种提醒和警醒,让我们更加重视内在美,不要总是盲目追求表面的装饰和虚荣。
先生还说:“好文章就像一朵梅花,不言自语。”这句话很经典啊,它表达了一种真正的优秀品质,那就是让自己的作品更为朴素、更为平淡。这也让我想起过去我们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有时候明明只需要简单的一句话,就布置完了或处理结束。但是,有的人却总是喜欢说得花里胡哨,延时落实或难以完成。其实这样做又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呢,反而会让人感觉很累。
先生强调:“艺术,不在于我们能够说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否有话可说。“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在小的时候,我觉得艺术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理解到,艺术并不是看起来那么高深的东西,它反而要求人们要有自己的话语和表达方式。有了这样的思考,艺术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也才能展现无限的魅力。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先生对于梅花的描述和理解,我更深地了解了梅花的美,也加深了许多生活中的道理的理解。先生的视角很独特,他不拘泥于表面,从细节中找到了美丽。希望更多的人都能从他的文中汲取启示,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