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悠然前行——读柳萌散文《常常地这样想》

标签:
读书 |


常常地这样想/柳萌
走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路,自己都无暇顾盼。当有朝一日猛然回过头来,这时才会发现,家乡还在冲我微笑着。面对微笑的家乡,我常常地这样想:家乡到底是家乡,谁又能代替呢?
听画家们讲,中国画讲究留白,有空白才美。后来观赏国画,特意注意空白。的确,空白留好了,处理好了,画面显得非常疏朗有致。这时,我常常地这样想:人与人的关系——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相处时都留些空白,会是怎样呢?
通往公墓的路,每天都有人远行,每天都有人送行,来来回回走过几次,而浮躁的心也会沉静下来。当你发现,原来生和死,距离这么近;辉煌和平淡,起落这么快,一下子就会懂得,人生到底是什么。为送远行的朋友,从这里每走过一次,心灵就有一次净化。这时,我常常地这样想:人活着的时候,不要忌讳议论死,其实,只有多想想死,活得才会美好、踏实。
艰难的事情,经历得太多了,即使过去许多年,有时还会出现在梦里,心情依然感到压抑。早晨醒来面对初升的太阳,我常常地这样想:难道就没有云遮日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日破云的时候?这么一想,顿时心朗意爽,太阳和乌云都在微笑。
听草原上的人说,最好的跤手,是大地摔出来的;最好的骑士,是马背上颠出来的。于是,我常常地这样想:把有的人放在“摇篮”里,晃几晃,就指认他是什么。难道真正的优秀人才,果真就可以晃出来吗?

本文先由“思绪如同轻柔的雨点,洒落在我干涩的心田”引发出“我常常地这样想”的主题。先生感叹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希冀所有人都能保持孩童的状态。但这只能是先生思绪飘飞之际的幻想,一旦面对现实,便会被撞得粉身碎骨,因为过去时代的磨难,总是在他心灵深处侵扰。所以第二个“想”,想的即是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不可孤立地去看,它通常是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联的。先生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体会深切。经过22年的“贱民”生活之后,先生也为自己不公的命运抱过屈,为自己不幸的家庭流过泪。可是在悠悠岁月的洗礼后,他越来越能辩证地看待苦难了。第三个“想”,想的是豁达的心。中国的人民最是能忍耐,苦熬岁月,如没有一颗豁达的心,那日子却怎能度过?第四个“想”,是春夏秋冬。时序更替,乃是自然规律,绝不会因个人的好恶而改变。先生在此处暗示,有些事情,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可以改变的。第五个“想”,是对家乡的眷恋。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是深入骨髓的,家乡到底是家乡,是谁也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当游子在外困倦之时。第六个“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向来缺少的是没有独立的空间和个体的意识,先生由中国画的留白想到了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等都应留有更多的独立空间,思绪不可谓不奇妙!第七个“想”,显得多少有些沉重,乃是生与死的关系。只有明悟了死的意义,你才能珍惜生的珍贵。第八个“想”,想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让过往的苦难,也不能让一时的得意吞噬了你的心。第九个“想”,说的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此,你的生命才能和谐。第十个“想”,是面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会有不同的感受,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轨迹。第十一个“想”,是对往昔的珍惜。生命永远是一个过程,只有置身其中,抓住每一个过往的感觉,不论是快乐抑或痛苦,你的人生才能充实。最后一个“想”,是对人才的思考,人才总要经历磨砺才能显出锋芒。
我查阅了先生的生平,深深地敬佩先生的人品,我由衷地感到,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是能够很坦诚地面对当下生活的。而且,这样的人对生活往往会给予巨大的宽容。他在《悠着活》一文中说:“人生在世几十年,究竟活个什么?还不是活个人品、人缘、人情、人味儿。”话很质朴,却是他从亲身体验中提炼出的人生智慧,也是一个并不易达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