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的话题,多奕的文采、十足的情趣——读梁实秋散文《旧》

标签:
读书 |

旧/梁实秋
“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陶乐赛,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这是高尔斯密的名剧委曲求全(She Stoops to Conquer)中那位守旧的老头儿哈德卡索先生说的话。他的夫人陶乐赛听了这句话,心里有一点高兴,这风流的老头子还是喜欢她,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愠意,因为这一句话的后半段说透了她的老。这句话的前半段没有毛病,他个人有此癖好,干别人什么事?而且事实上有很多人颇具同感,也觉得一切东西都是旧的好,除了朋友、时代、习惯、书、酒之外,有数不尽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旧越陈越好。所以有人把这半句名言用花体正楷字母抄了下来,装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欢除旧布新的人挑战。
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人生至此,还有什么趣味可说!看见过爱因斯坦的小照么?他总是披着那一件敞着领口胸怀的松松大大的破夹克,上面少不了烟灰烧出的小洞,更不会没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渍,但是他在这件破旧衣裳遮盖之下优哉游哉的神游于太虚之表。世说新语记载着:“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后妇故进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得故?’桓公大笑着之。”桓冲真是好说话,他应该说,“有旧衣可着,何用新为?”也许他是为了保持阃内安宁,所以才一笑置之。“杀头而便冠”的事情,我还没有见过;但是“削足而适履”的行为,则颇多类似的例证。一般人穿的鞋,其制作设计很少有顾到一只脚是有五个趾头的,穿这样的鞋虽然无需“削”足,但是我敢说五个脚趾绝对缺乏生存空间。有人硬是觉得,新鞋不好穿,敝屣不可弃。
“新屋落成”金圣叹列为“不亦快哉”之一,快哉尽管快哉,随后那“树小墙新”的一段暴发气象却是令人难堪。“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但是需要等待多久!一栋建筑要等到相当破旧,才能有“树林阴翳,鸟声上下”之趣,才能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乐。西洋的庭园,不时的要剪草,要修树,要打扮得新鲜耀眼,我们的园艺的标准显然的有些不同,即使是帝王之家的园囿也要在亭阁楼台画栋雕梁之外安排一个“濠濮间”、“谐趣园”,表示一点点陈旧古老的萧瑟之气。至于讲学的上庠,要是墙上没有多年蔓生的常春藤,基脚上没有远年积留的苔藓,那还能算是第一流么?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例如阳历尽管是我们正式采用的历法,在民间则阴历仍不能废,每年要过两个新年,而且只有在旧年才肯“新桃换旧符”。明知地处亚热带,仍然未能免俗要烟熏火燎的制造常常带有尸味的腊肉。端午的龙舟粽子是不可少的,有几个人想到那“露才扬己怨怼沉江”的屈大夫?还不是旧俗相因虚应故事?中秋赏月,重九登高,永远一年一度的引起人们的不可磨灭的兴味。甚至腊八的那一锅粥,都有人难以忘怀。至于供个人赏玩的东西,当然是越旧越有意义。一把宜兴砂壶,上面有陈曼生制铭镌句,纵然破旧,气味自然高雅。“樗蒲锦背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更是足以使人超然远举,与古人游。我有古钱一枚,“临安府行用,准参百文省”,把玩之余不能不联想到南渡诸公之观赏西湖歌舞。我有胡桃一对,祖父常常放在手里揉动,噶咯噶咯的作响,后来又在我父亲手里揉动,也噶咯噶咯的响了几十年,圆滑红润,有如玉髓,真是先人手泽,现在轮到我手里噶咯噶咯的响了,好几次险些儿被我的儿孙辈敲碎取出桃仁来吃!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国家亦然。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
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少。对于旧日的典章文物我们尽管喜欢赞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盘桓在美好的记忆境界里,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的地面上来。在博物馆里我们面对商周的吉金,宋元明的书画瓷器,可是溜酸双腿走出门外便立刻要面对挤死人的公共汽车,丑恶的市招,和各种饮料一律通用的玻璃杯!
旧的东西大抵可爱,惟旧病不可复发。诸如夜郎自大的脾气,奴隶制度的残余,懒惰自私的恶习,蝇营狗苟的丑态,畸形病态的审美观念,以及罄竹难书的诸般病症,皆以早去为宜,旧病才去,可能新病又来,然而总比旧疴新恙一时并发要好一些,最可怕的是,倡言守旧,其实只是迷恋骸骨;唯新是骛,其实只是摭拾皮毛,那便是新旧之间两俱失之了。

【读与评】
梁实秋先生在散文《旧》中,通篇罗列了众多理由说明“旧”的好,将一个别致的话题,写得文采、情趣十足。我觉得,能写好这样的文章,靠的是好性情。
品读中,我想到了《笑傲江湖》中丹青生将十年新酿加入到五十年的陈年美酒中,那陈酿顿时少了储存经年而生的燥烈之气,且陈酿中多了新酒的清甜,新酒中又多了陈酿的余蕴,交相融合,叫人回味不绝。顿时有所悟,或者新与旧之间,并非矛盾对立。新旧相融,互为辉映,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
因为,旧是新的基础。新生之物无法凭空而来,往往是对旧物的继承和发展。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已不过是空中楼阁。想到那段文化的黑暗岁月中,多少激愤青年对着孔子儒家猛打猛砸,高唱所谓的“新文化”。历史证明,这种为求“新”而一味忽视,乃至于片面否定“旧”的做法,实是文化史上的一段耻辱。
现下所热门的“和谐社会”之说,其实颇值得品味,那岂不正是孔子“仁”“和”思想在新时代所发之光辉?新,不论是发展也好,改造也罢,总是要立足于旧,才站得住脚跟。
而新,又是对旧的绝好补充,是对旧的扬弃。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亦是一种可怕的偏颇。便如清末,资本主义发展早已日新月异,制度文明领先了一个时代,朝中大佬依旧抱着“夷制皆不足道,唯器物可取”的思想,紧握儒学里的伦理等级不放。所谓的“中学为体”最后也不过是溥仪亡国时的一纸辛酸血泪。旧,总是要新的发展传承变化才能恒久地保持活力。便如儒学在孔子手上不过一个“仁”字,到朱熹时已演化为“天理”之说,明末又演为王阳明的“心学”,等到清时,又是黄宗羲、王夫之等大家的改造与创新。儒家一说,在历史长河中长存,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闪耀着恒久的光辉,不得不说是承旧开新之功。
新如垂髻小儿,旧便似苍髯老者。小儿总是要靠长辈的提携指引才得成长,而老者年华渐逝,总要有那一股青春活力来补充和继承。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违忌的是,人不能不怀旧。
当时光悄无声息的抹去记忆中的苦痛,旧事就成为自己犒赏自己的财富。
当人静下来的时候,旧事便成了背囊里的干花,被碎成细细的渣末,却依然执着的弥漫着熟悉的味道,在现实的空气里给我们以安慰和支持。
如果说时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求新、求变的潮流涌动,那么怀旧这个字眼几乎就很像是时尚的反义词了。可是世间事有时真的很奇妙,怀旧不仅成为了如今的一种时尚,而且还是众多时尚品类中最时尚的样式之一。
也许,旧时的人们如孩童般把对生命的疑问和生活的希冀去向未来探求,而如今这些历经了世事沧桑的人们似乎意识到生命中的有些东西或许并不存在于未来之中,反倒有可能是一不小心掉落于过往的岁月里了,于是回过神来将搜寻的目光落向旧日的时光。
这一种顿悟般的情绪,忽然在某一日的晨间或某一夕的黄昏,如雾一样在这座城市里弥漫开来,晕染了一大群人。就这样,这种被称为怀旧的情绪无言、无尽、无可解脱,且迅疾如潮流般成为一种时尚。
一个人的怀旧往往会寄情于一些老相识、老故事、老古董,一座城市的怀旧则往往刻画于老地图、老马路、老建筑。怀旧如同时常漂浮于一个人脑海的一缕挥之不去的青烟。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已经老了,有一天……”。于是苍茫,萧瑟的气息便迎面袭来,不浮躁,不造作。杜拉斯的怀旧干净的透明。
这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怀旧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哲学。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正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人造自然,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怀念童年时墙角的一棵小草,怀念稻花香和茉莉花香混杂的气息。
其实,我们每一年都在怀旧。怀旧,是一种永恒的乡愁。从旧迹中寻找逝去年代的美丽,从回忆中品味久远岁月的沧桑,古今中外,无论是达人还是草民,概莫能外。
这个世界中的许多部分——特别是物质生活的层面——并非由某个个人所决定,许多的对象便自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经验或记忆。在一来一往的消费中,商品在时间的累积中转变为记忆生命历程中的情感对象。从而,新替代旧,并没有割裂新与旧的关系。每个特定的旧都只是更大传统内的子传统并且参与构成了大传统的历史多元性,从而一个特定旧的消逝,并非意味着整个传统的消亡。
过去我们认为新与旧是一种互斥关系。因为旧通常意味着稳定,旧事物已经让我们感到幸福了,何必再去创新?反之,新通常意味着颠覆旧。现在我们发现,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新与旧是可以并存且相辅相成的。你只要挖出一个旧的好东西,赋予新意,任何旧东西就立即摇身一变成为新的流行元素。
想想看,我们面对的真是一个好年代,拥有过去数千年人类的所有创意素材,只要你把记忆力加上创造力,任何旧东西都可变为新东西!中式对襟袄被冷落几十年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唐装而风行。但现在的唐装已不是简单的复旧。与50年前的式样相比,唐装变连袖为外接袖,更加凸显人体线条。进行了新的组合,使旧日风采更迷人。一句话,怀旧是永恒的,但怀旧的是善变的。所以,我确信这是一个时代趋势,将新与旧妥善地合二为一,将成为一种独特的新!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今的怀旧风潮愈加浓烈成为一种时尚。说到底,怀旧是对过去记忆的唤起,对昔日的向往,也是一种揉进了新意的体验。时代的变迁,注定了我们去怀旧。当我们一起怀念过去的时候,怀旧不可避免地成为潮流。
但先生在文中也说了:“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少。对于旧日的典章文物我们尽管喜欢赞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盘桓在美好的记忆境界里,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的地面上来。”我领悟,我们面临的“这个现实”的新,是一种时间流逝之后的必然产物,一个事物称之为新,往往离现在很近。但是,新,又不仅由时间所决定,它还有很多含义。
新,是后一种事物对以前事物的取代,反映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的新旧更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一般来说,“新”可谓与时俱进,那些随时间飞逝而产生的事物,如春天来临的几株嫩芽,几只飞鸟,几抹绿色与生气,都可称之为新。
新,还可以反映人的一种思想变化。因为人之所想,往往“终日而思而不如须叟之所学也”。人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中,悟出新的道理,产生新的思想。牛顿眼见苹果落地而受到启示,发现了前人一直未知的万有引力定率。所以有时候,客观事物的本身也许并没有变化,仅因为人的思想变化,就对其产生了新的见解,赋予其新的意义。
新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新的世界必将成为一潭死水。新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可以帮助世界丢掉落后的事物,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流水不腐”,只有世界在不断更新,才能避免糟粕地出现。而新的思想,对于我们认知世界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为新的思想不断萌发,人类才从一个愚昧的物种,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明,不仅凌驾于地球,还认识了宇宙的生物。如果没有新,现在的地球恐怕还只是一个“动物园”而已,各种生物也仍处于为保存自我及种群而生存的低级阶段。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需要新来启发我们。也许我们会为眼前生活的单调和重复而苦恼,可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新”的心,我们就仍会发现,今天的一缕阳光,其实比昨天的更为温暖,明天的空气,也必将比今天的更加清新。
新是发展,是美好,是一种迫不及待的力量,一种引人前进的精神。你必须明白,这世界其实变化很快。
“新”与“旧”的关系,便是如此,并非对立,而是缺一不可,认真揣摩与处理,才能相得益彰,才能焕发出真正恒久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