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市的人家,海市的人——读杨朔散文《海市》2

(2024-02-08 05:32:10)
标签:

读书

海市的人家,海市的人——读杨朔散文《海市》2
                                                                                                                                 长山列岛


海市/杨朔

        现在不妨让我们走进海市的人家里去看看。老宋是个结实精干的壮年人,眉毛漆黑,眼睛好像瞌睡无神,人却是像当地人说的:机灵得像海马一样。半辈子在山风海浪里滚,斗船主,闹革命,现时是一个生产大队的总支书记。他领我去串了几家门子,家家都是石墙瓦房,十分整洁。屋里那个摆设,更考究:炕上铺的是又软又厚的褥子毯子;地上立的是金漆桌子、大衣柜;迎面墙上挂着穿衣镜;桌子上摆着座钟、盖碗、大花瓶一类陈设。起初我还以为是谁家新婚的洞房,其实家家如此,毫不足奇。

我不禁赞叹着说:“你们的生活真像神仙啊,富足得很。”

老宋含着笑,也不回答,指着远处一带山坡问:“你看那是什么?”

那是一片坟墓,高高低低,坟头上长满蒿草。

老宋说:“那不是真坟,是假坟。坟里埋的是一堆衣服,一块砖,砖上刻着死人的名字。死人呢,早埋到汪洋大海里去了。渔民常说:情愿南山当驴,不愿下海捕鱼——你想这捕鱼的人,一年到头漂在海上,说声变天,大风大浪,有一百个命也得送进去。顶可怕的是龙卷风,打着旋儿转,能把人都卷上天去。一刮大风,妇女孩子都上了山头,烧香磕头,各人都望着自己亲人的船,哭啊叫的,凄惨极啦——别说还有船主那把杀人不见血的刀逼在你的后脖颈子上。”

......

老宋说:“解放战争一打响,我转移出去,经常在海上给解放军运粮食、木料和硫磺。我是小组长。船总是黑夜跑。有一天傍亮,我照料一宿船,有点累,进舱才打个盹儿,一位同志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喊:‘快起来看看吧,怎么今天的渔船特别多?’我揉着眼跑出舱去,一看,围着我们里里外外全是小渔船。忽然间,小渔船一齐都张起篷来。渔船怎么会这样齐心呢?我觉得不妙,叫船赶紧靠岸。晚了,四面的船早靠上来,打了几枪,一个大麻子脸一步跨上我们的船,两手攥着两支枪,堵住我的胸口。原来这是个国民党大队长。他先把我绑起来,吊到后舱就打,一面打一面审问。吊打了半天,看看问不出什么口供,只得又解开我的绑,用匣子枪点着我的后脑袋,丢进舱里去。舱里还关着别的同志。过了一会,只听见上面有条哑嗓子悄悄说:‘记着,可千万别承认是解放军啊。’这分明是来套我们,谁上你的圈套?舱上蒙着帆,压着些杠子,蒙的漆黑,一点不透气。我听见站岗的还是那个哑嗓子的人,仰着脸说:‘你能不能露点缝,让我们透口气?’那个人一听见我的话,就蹑手蹑脚挪挪舱板,露出个大口子。想不到是个朋友。我往外一望,天黑了;辨一辨星星,知道船是往天津开。我不觉起了死的念头。既然被捕,逃是逃不出去的,不如死了好。一死,我是负责人,同志们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什么也别承认,兴许能保住性命。说死容易,当真去死,可实在不容易啊。我想起党,想起战友,想起家里的老人,也想起孤苦伶仃的妻子儿女,眼泪再也忍不住,巴搭巴搭直往下滴。我思前想后了一阵,又再三再四嘱咐同志们几句话,然后忍着泪小声说:‘同志们啊,我想出去解个手。’一位同志说:‘你解在舱里吧。’我说:‘不行,我打的满身是火,也想出去凉快凉快。’就从舱缝里探出头去,四下望了望,轻轻爬上来,一头钻进海里去,耳朵边上还听见船上的敌人说:‘大鱼跳呢。’

“那时候已经秋凉,海水冷得刺骨头,我身上又有伤,海水一泡,火辣辣地痛。拚死命挣扎着游了半夜,力气完了,人也昏了,随着涨潮的大流漂流下去。不知漂了多长时候,忽然间醒过来,一睁眼,发觉自己躺在一条大船上,眼前围着一群穿黄军装的人,还有机关枪。以为是又落到敌人网里了!问我话,只说是打鱼翻了船。船上给熬好米汤,一个兵扶着我的后脖颈子,亲自喂我米汤,我这才看清他戴的是八一帽徽,心里一阵酸,就像见到最亲最亲的父母,一时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我就这样得了救,船上的同志果然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挨了阵打,死不招认,敌人也只得放了他们。这件事直到许久才探听清楚:原来就是那船主怀恨在心,不知怎么摸到了我们活动的航线,向敌人告了密,才把我们半路截住。你看可恶不可恶!”

讲到末尾,老宋才含着笑,回答我最初的话说:“你不是说我们的生活像神仙么?你看这哪点像神仙?要不闹革命,就是真正神仙住的地方,也会变成活地狱。”

我问道:“一闹革命呢?”

老宋说:“一闹革命,就是活地狱也能变成像我们岛子一样的海上仙山。”

我不禁连连点着头笑道:“对,对。只有一点我不明白:我们现在革了船主的命,可不能革大海的命。大海一变脸,岂不是照样兴风作浪,伤害人命么?”

老宋又是微微一笑,笑得十分自信。他说:“明天你顶好亲自到渔船上去看看。现在渔船都组织起来,有指导船,随时随地广播渔情风情。大船都有收音机,一般的船也有无线报话机,不等风来,消息先来了,船能及时避到渔港里去,大海还能逞什么威风?——不过有时意料不到,也会出事。有一回好险,几乎出大事。那回气象预报没有风,渔民早起看看太阳,通红通红的,云彩丝儿不见,也不像有风的样子,就有几只渔船出了海。不想过午忽然刮起一种阵风,浪头卷起来比小山都高,急的渔民把桅杆横绑在船上,压着风浪。这又有什么用?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打到船上来,船帮子都打坏了,眼看着要翻。正在危急的当儿,前边冷丁出现一只军舰。你知道,这里离南朝鲜不太远,不巧会碰上敌人的船。渔民发了慌。那条军舰一步一步逼上来,逼到跟前,有些人脱巴脱巴衣裳跳下海,冲着渔船游过来。渔民一看,乐的喊:是来救我们的呀!不一会儿,渔民都救上军舰,渔船也拖回去。渔民都说:‘要不是毛主席派大兵舰来,这回完了。’”

原来这是守卫着这个京都门户的人民海军专门赶来援救的。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变得不耐烦:你这算什么海市?海市原本是虚幻的,正像清朝一个无名诗人的诗句所说的:“欲从海上觅仙迹,令人可望不可攀。”你怎么倒能走进海市里去?岂不是笑话!原谅我,朋友,我现在记的并不是那渺渺茫茫的海市,而是一种真实的海市。如果你到我的故乡蓬莱去看海市蜃楼,时令不巧,看不见也不必失望,我倒劝你去看看这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得多呢。

这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长山列岛。

 

       海市的人家,海市的人——读杨朔散文《海市》2


【读与评】

领略过海市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后,先生便开始引我们走进海市的人家,向我们介绍海市的主人,展示他们心灵的美。文章于是进入第二部分的第三层。

在游记中注意写人物,写对话,这是先生散文的一个特点。花团锦簇般幸福生活,不是上帝赏赐的,而是人民群众用艰苦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换来的。古代一些山水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懂得这一点。他们寄情山水,往往是出于对人世的不满。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很少留意人物,除了点缀风景,劳动人民更是几乎绝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自应和他们有根本的区别。先生在游记中写人物,甚至写长篇的对话,则是为了使文章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深厚的思想内容,使读者不仅能够欣赏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而且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文章的这个层次里,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大队的党总支书记宋学安,并且借宋学安之口,述说了海岛人民昔日的苦难和斗争,说出了革命使活地狱变成海上仙山的深刻道理。这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升华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在这一层文字里,先生把宋学安的相貌、身世作了简单介绍之后,先写了跟他串门所见到的海岛人民神仙般富足的生活:整洁的石墙瓦房,考究的屋内摆设,等等。然后,趁人们正在赞叹不已之际,文笔突然来了个大跳荡,大转折。宋学安猛然打开情感的闸门,指给先生看一片高高低低坟墓,从而一下子把海岛人民苦难的过去展现在我们面前。坟墓,哪里没有坟墓呢?但是,其他地方难道见过这样的坟墓吗!“那不是真坟,是假坟。坟里埋的是一堆衣服,一块砖,砖上刻着死者的名字,死人呢,早埋到汪洋大海里去了。”这貌似平淡的话语,蕴藏着多少辛酸,多少悲愤!再听听渔民常说的那两句民谣:“情愿南山当驴,不愿下海捕鱼”。这分明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大海的风浪,船主的剥削,是架在渔民脖子上的两把刀,逼得渔民们整天像是在活地狱里受煎熬。接着,先生又记述了宋学安讲述的故事,记下了宋学安这个普通渔民、普通的渔村基层干部所经历的艰苦磨炼和斗争。从幼年时期所受船主的剥削、欺压,到解放战争中牺牲自己、保全同志的那趟九死一生的经历,都和那一片坟墓、两句民谣一起,共同说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宋学安所说的:“要不闹革命,就是真正神仙住的地方,也会变成活地狱。”“一闹革命,就是活地狱也能变成像我们岛子一样的海上仙山。”这是人民群众从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因而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

革命无疑能够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使受剥削、受压迫的渔民翻身解放,但是,它能不能改变人同自然的关系、能不能使大海的风浪不再危害渔民呢?先生接下去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宋学安又是微微一笑”,而且“笑得十分自信”,足见他对先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把握。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动,同时又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了这偏僻的渔村,渔船都组织起来了,“有指导船,随时随地广播渔情风情”,“不等风来消息先来了,船能及时避到渔港里去,大海不能逞什么威风?”即使有时意料不到,偶尔出事,国家也会全力抢救,保障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宋学安所讲的人民海军专程抢救遇难渔船的故事,正是其中一例。所有这一切,不正是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吗?

以上三个层次,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先生寻访海市的见闻。在这里,先生纵情赞颂了祖国海岛的壮丽景色和丰饶物产,赞颂了革命给海岛人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记述了海岛人民为创建这美好现实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从而展示了海岛人民无限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革命事业的崇高的精神面貌。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它与开头遥相呼应,点破了先生笼罩前文的轻妙薄纱,解开了埋藏在读者心中的疑团,明确指出,文中所记载的并非那种飘飘渺渺的海市,而是比那飘渺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得多的真实的海市,并指出了这海市的具体地点——长山列岛,使读者的思路终于同那迷茫的幻境告别,完完全全陶醉于美好的现实之中。

《海市》以游记的形式,把长山列岛的人民所创建出来的美丽现实比作奇妙无穷的海市蜃楼,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记述,事实具体感人,主题十分鲜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