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3,747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新自然,朴实灵动,感人至深——读李雪峰散文《回家的花朵》

(2024-01-21 05:33:19)
标签:

读书

清新自然,朴实灵动,感人至深——读李雪峰散文《回家的花朵》


回家的花朵/李雪峰

 

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春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温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 


                        清新自然,朴实灵动,感人至深——读李雪峰散文《回家的花朵》


【读与评】

李雪峰先生的散文《回家的花朵》,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蒲公英花开得茂盛和亮丽,然而,先生倾其笔墨的用意,实际上是借助蒲公英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之情。

灵动的词语,透着生命的色彩。第二段中的:“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亮着,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在深秋依然还黄灿灿的开着,有旺盛的生命力。醒着,生动地写出了泥土、虫子、鸟儿的生机。还有两个“鼓”字,也富有深意:“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春天)“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秋天)鼓,惹人联想,想到无论是生机盎然的春季,还是秋风飒飒的秋,蒲公英依然盛开,总是那么富有生命力。

生动的句子,赋予了诗的浪漫。“写春天的蒲公英,”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写秋天的蒲公英,“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沸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这些生动的比喻句,把蒲公英比作“火苗”,比作“阳光”,比作“星星”,比作“微雪”,写出了春天的蒲公英的灿烂和茂盛,写出了秋天的蒲公英也依然充满生机。富有浓郁的诗的味道。“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更有灵性,蒲公英就是那充满人性的人,就是那穿着淡黄衣衫的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少女。“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真的是一首动人而多情的诗。 

深沉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读到此处,勾起读者回忆的想象,头脑里、心里是这样的一幅画面:迷路的、流浪的孩子,终于在一个迷蒙的夜晚,回到了离开多日的老家,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它们在流泪,打湿了母亲的衣襟……继而让读者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蒲公英”,传递着乡愁,“河畔”、“山涧”、“乡野”、“田园”、“泥土”、“炊烟”、“田塍”,都充满了情意。更为柔软的是:“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炊烟里,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我们想起的是年迈的父母,倚在古槐下眺望儿女远行的方向,触动了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情思。 

《回家的花朵》清新自然,朴实灵动,感人至深。但是,它的表现手法有其独特的构思形式:一是借物喻人的手法,“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的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是心灵的一种追念。先生写蒲公英,就是来寄托自己对乡野老家的怀恋和思念。由蒲公英,写到所有的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再写到自己,从120多里远的乡野老家到小城里来生活,从年轻到不惑,依然在喝蒲公英茶,依然在吃蒲公英摊成的饼。二是由物及人的构思方式,文章一、二、三段写蒲公英的花期长以及生命力顽强,第四段用“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过渡,第五段开始写“亲戚们”以及“我”对蒲公英的深情:买几扎蒲公英,晾干冲茶,摊饼……又接着写蒲公英的轻盈和自由,可以飞得远,可以回到老家,从而很自然地写到自己浓浓的乡愁:无论多远,都要回到老家,回到温热的泥土,回到盘旋的炊烟,回到苍老的召唤……这些,需要用心品读才能体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