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意精致,笔致朴实——读刘汀散文《谎言》

(2024-01-20 05:18:49)
标签:

读书

用意精致,笔致朴实——读刘汀散文《谎言》


谎言/刘汀

 

睡梦里,孩子觉得身体里有许多水要喷薄而出,就像雨季时村庄南边的河流,每个枕头都能听到洪水飞泻的声音。孩子四处奔跑,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释放这些洪流,然而全世界似乎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到处都是人,而且都是一些最最紧要的人;地面是如此的干净,以至于让孩子觉得把尿撒在上面是一种亵渎。可是那涛声已经近的不能再近了,孩子便忽然发现一处绝佳的地方,多数都是一堵坍塌剩余的矮墙。孩子如释重负地发泄身体里的水,溅起许多尘埃来。

第二日,孩子便被母亲揪着耳朵醒来,发现身下是一张似曾相识的图案,母亲会骂孩子几句话,孩子辩解说:那里明明是一堵矮墙!父亲的大掌就会风一样拍在脸上:小小年纪,怎么就学会了撒谎?明明是自己懒,反要说有一堵墙,该打。

孩子觉得受了委屈,然而很快便忘却了,其他果然都是洪水,转眼即逝的,只有说谎的责难留在心底难以言说。

孩子和伙伴们游戏时,常常会玩捉迷藏,他躲在大树后、草垛中。有时候,孩子被找到了,寻找的人便问孩子其他人藏身何处。一瞬间孩子觉得自己懂得了畏难,他明明看到那些人藏在了哪里,然而真的要说出来吗?还是用千篇一律的谎言来搪塞?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孩子欢天喜地的跟着大人去森林中,他们在路上和谐无比,但是到了森林的边缘,大人会说,小心啊孩子,森林中有狼。孩子瞪着眼睛问道:果真有狼吗?你见过狼?那大人便回答道,自然有狼,我见过的一个这么高,棕色的毛,牙齿白白。孩子只能蹲在路上看着大人钻近森林,消失在绿色深处。于是,头上很大一个太阳,孩子只能警惕地望着四周,也许有一只狼正盯着他看。

太阳在天上,孩子步行几十里地回到家中,老师说要交一百块钱。孩子没有钱,孩子在几天之前就把自己的最后一角钱买了冰糖,孩子没有一分钱了。他不得不回家向父母要。一路上孩子心情沉重,他害怕面对父亲仓惶的眼神;一路上他又是如此激动,因为一直期望着捡到一百块钱。他已经为把捡到的钱留给自己找到了最好的理由,自然,也是一个谎言:我借来用,等将来我赚了钱,再放十个一百在路上。这个理由是让孩子满意的。

然而孩子只捡到了一枚果子,他咬掉坏了的一半,把剩下的美美的吃了;孩子捡到一支钢笔,他就在手臂上画了一块金子,闪闪发光;孩子还捡到一双破鞋,他试穿了一下又把它丢在水沟里。

到家的时候,孩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口抽旱烟,轻烟笼罩了夕阳,孩子感到一种美,他不得不破坏这种美,告诉父亲说学校要一百块钱。父亲这一次竟然没有仓惶,他镇定地敲掉烟袋中的灰烬,站起来说:孩子,你叔家欠咱一百元呢,我现在就去要回来给你。便走了。那个叔有钱,但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叔。

孩子带着一百元行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前面一个扛着东西的人正是叔,旁边站着他的妻。孩子跑过去要打招呼,听见叔的妻说:你也真是,怎么能把钱就给了呢?

叔回答说,他来借钱,我怎么好说不给?再说了,他说明天帮咱们割麦子,连饭都不用管哩!转眼看见了孩子,叔和他的妻脸色都有些尴尬,诺诺着道:孩子,上学呀,我们在说娘家事哩。

孩子微笑了一下,走过了两个人,这条路真不平坦呀,一脚深一脚浅,孩子始终没回头,眼睛里却有了几颗永远也不会滴落的泪水。


用意精致,笔致朴实——读刘汀散文《谎言》


【读与评】

刘汀先生的散文《谎言》颇似小说的叙事性散文,笔致朴实,散发着平和与冲淡的迷人光芒,尤其是细节与心理刻画,着墨极俭省,用意又极精致,可谓滴水藏波澜,沙粒蕴天地。比如,孩子跟着大人去森林中却被大人以谎言留在森林边缘,先生只用了“头上很大一个太阳”来状写景物。于此,我们仿佛看到在苍茫的天底下,在浩瀚的林海边缘,只有一个孩子,孤独、渺小、无助、茫然,再加上下文的“警惕”,彼时彼境孩子的神情态度,跃然纸上。

文中的最后有一个情节,期间的细节与心理是最耐玩味的。“孩子只捡到了一枚果子,他咬掉坏了的一半,把剩下的美美地吃了;孩子捡到一支钢笔,他就在手臂上画了一块金子,闪闪发光;孩子还捡到一双破鞋,他试穿了一下又把它丢在水沟里。”寥寥数十字,先生试图用轻松而又纯客观的叙述勾画出孩子在回家要钱的途程中的天真、纯朴、好奇,甚至还有一点孩子式的无聊。可是,读来却是那么的沉重与心酸:被别人丢弃在路旁尘埃里的果子,孩子居然“美美地吃了”;一双破鞋,孩子竞然幻想着可以再穿,也许孩子将它“丢在水沟里”时,心里还有着丝丝隐隐的不甘与不舍呢。在这里,先生通过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露声色地交待了孩子贫寒的家境,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结尾处,“孩子微笑了一下......眼睛里却有了几颗永远也不会滴落的泪水”,它蕴含的是怎样的苦涩与坚强啊!这里的“微笑”与“泪水”,其实正是一个小小的谎言,孩子虽然知道了真相,但他装作不知情。到此,最为深刻的几个谎言——父亲的善意欺骗、叔叔的欲盖弥彰、孩子的故作不知情,形成了天然的默契。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当一切结局的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父亲正是通过这一细节的推动,完成了动人的情感升华。

今日,再读先生的《谎言》,让我想起许多年以前有一部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片中情节已忘得干干净净,只有那充满悖论色彩的片名还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之中,又激起了我对谎言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思考。

孩子体内的滚滚洪流催迫着他四处奔走,他知道在人多的地方释放那些东西是可耻的,他还知道将那些东西释放在干净的地面是一种亵渎,他有着纯朴的羞耻心和高贵的公德心,所以他只能将那些水发泄在一堵坍塌剩余的矮墙跟下。尽管那只是一个梦,可孩子认为那是真的,他肯定还在心底为自己的发现而得意。而事实上他已经尿床了,他不但遭致父母的打骂,还背上了“撒谎”的恶名。这是本文展现给读者的第一处波澜,尽管只是情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曲折,却充满了悖论的色彩: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尿床,他们更不能允许孩子撒谎,他们期望在孩子的品格中注入诚实的因子,父母的初衷无可厚非;孩子没有撒谎,以他幼小的身体与心智,他已经做得非常优秀了,可他改变不了事实,尿床就是尿床。文章一开篇,便让“正确”与“正确”展开了冲突、较量与争夺。只可怜了孩子。

在孩子常玩的捉迷藏的游戏中,孩子被找到了,一个充满悖论的选择摆在了孩子面前:诚实,还是撒谎?我相信,孩子是知道诚实的价值的。可他如果以诚实作为价值标准,就势必要出卖同伴。我相信,孩子知道背叛是为人所不齿的。这一次,面对这个两难选择,孩子真真切切地说了谎。可是,有谁会因此而责备他呢?这一次,又是“正确”与“正确”之间的较量。“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孩子”。

本文的第三个悖论是在父与子两代人之间展开的,他才那么迫切地希望能捡到一百元钱以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但是,孩子的天真改变不了贫穷的事实。可是,父亲明白,孩子在学校同学面前的尊严,远比自己在黄土地上的尊严宝贵。于是,父亲便用一个谎言,再加上出卖自己的尊严,在孩子面前矗立起了一座坚实厚重的爱的大山。先生是残酷的。如果让孩子怀着希望走向学校,对于读者来说,那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温暖与慰籍。可是,先生偏偏要把真相赤裸裸地暴露在孩子与读者面前。可怜的孩子,“这条路真不平坦呀”,你稚嫩的肩膀如何扛得起这人世的艰难与苦涩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