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泰戈尔
是我走了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黑暗中伸出手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上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户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来。
如果你醒着躺倒在床上,想你的孩子直到深夜,我便要在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里,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普耶节日(印度十月间的“难母祭日”),邻舍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融化在笛声里,整日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来了普耶礼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姐姐?”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就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就在我的身体里,他现在就在我的灵魂里。”

【读与评】
泰戈尔在写《新月集》之前,妻子不幸逝世。第二年,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如此沉重的打击对一个中年男人来说,几乎可以摧毁生活的信念和意志。而泰戈尔没有沉溺于自己的圈子自怨自艾,他怀着对孩子的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这部充满童真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篇。而《告别》在篇首的位置正说明了诗人的内心现实。
这篇散文诗是站在一个孩子角度的内心表白,表达的对象是妈妈。第一句就是:“是我走了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结合泰戈尔丧子之情,奠定了全文的伤感基调。当我读到第二句时,几乎忍不住落泪。“当清寂的黎明,你在黑暗中伸出手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在高处、在冥冥之中注视着亲爱的母亲,当妈妈在黑暗中要抱起孩子的时候,他只能在心里告别妈妈:“妈妈,我走了。”
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相偎相依,难舍难分的真挚感情。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让人心痛。然而,调皮的孩子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不仅如此,泰戈尔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
泰戈尔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全文通过泰戈尔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深深地感染。
细细品读,我领悟《告别》的深层含义是,即使是死亡,即使是被死神攫走的早夭的灵魂,也会附在妈妈的耳畔,深情地诉说。在这里没有死亡的可怕和恐怖,有的只是小小灵魂甜蜜而深情的絮语。孩子只要来到这个世界,无论他多么匆忙地离去,他也永远陪伴着妈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