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感炽烈、意蕴深邃——读雷抒雁散文《端午:米粽之忆》

(2023-06-14 04:52:41)
标签:

读书

情感炽烈、意蕴深邃——读雷抒雁散文《端午:米粽之忆》


端午:米粽之忆/雷抒雁

 

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着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唉,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

  长大一些年岁,又和文学结缘,特别是爱上诗歌后,每到端午节就会想到屈原,似乎这个节日是专为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设立的。

  用一年仅有的365天中的一天,来纪念一位诗人,可知,诗人是伟大的,但人民更伟大,更大方与宽容。

  我查看了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似乎那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并非专是为纪念一个人那样简单。

  早在先秦时期,农历五月五日被认为是“恶月恶日”;生于这一天的人,会极为不幸,被认为是会为父母和国家带来灾难的。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遗弃。侥幸长大做了官,仕途也会因此遭遇坎坷。大约到秦汉之后,人们才想了一些办法来在这一日祛灾避害。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剑,甚至插桃条,以驱五毒、辟兵祸、祛瘟疫、除厄运。

  隋、唐之时,关于灾祸之说,淡化了一些。唐玄宗时,每年端午节会给百官发 “百索”和一把折扇以供防暑。

  “百索”十分有趣,是五彩丝线拧成的绳子,可以戴在脖子上一如项链,也可以戴在腕上一如手链。我不知今日女性的这类首饰是否由此而来。这种彩索,据说是辟邪用的,意在以之捆缚“五毒”。米粽象征着捆起来的蛤蟆,沉之江底,说是喂鱼类,救屈原,其实是为了吓唬“蛟龙”。南方盛夏,多发洪灾,传说认为是“蛟龙”为祟。“百索”可以缚龙,这样,就能避开水患。

  大约到了明、清之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进步,“恶日”慢慢变成善日。端午节此时已称“女儿节”,女孩儿这天头簪火红的榴花;出了嫁的女子,便去熬娘家。端午节成了迎接夏日、庆贺丰收、亲人团聚的欢乐节。那些古老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已被淡化。雄黄酒、米粽、艾草、香囊、彩线绳等等,都成了一种美与善的符号与象征。没有人再想到这个美好、幸福的节日曾被误读为一个“恶日”。

  我由此想到一个民族,它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会把对生活灾难的恐惧,变成战胜灾难的信心。这正是她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刻印着我们民族前进的脚印。

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情感炽烈、意蕴深邃——读雷抒雁散文《端午:米粽之忆》情感炽烈、意蕴深邃——读雷抒雁散文《端午:米粽之忆》


 【读与评】

 雷抒雁先生的《端午“米粽之忆》是一篇情感炽烈、意蕴深邃的记叙性散文。每当读起它,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股温馨的情愫。这篇优美的散文,在写作技法上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结构完整,线索分明。先生以“米粽之忆“为线索,文首简要点明端午节来临,”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同时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这回忆是美好而又温馨的;文中,先生围绕”米粽“回忆了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及端午节的来历;文尾写”我“看到那从超市购来的几个米粽,不禁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的情形,勾起了”我“对亲情的深切思念。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一线串珠,构思精巧。

 语言生动,文笔优美。记叙性散文的语言一般讲究生动形象,精确凝练,富有表现力。这就要充分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注意语句音、形、义的锤炼,使之产生动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的语言就做到了这一点。如:“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运用比喻手法,精妙贴切,形象地写出了米粽对”我“的诱惑,表达了先生对米粽的深切喜爱;又如:”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煮粽子的情形,表达了先生对米粽的热切期待。

 情感炽烈,意蕴深邃。作为诗人的先生写出的散文往往是充满着挚情和诗意的,字里行间闪烁着哲思的光芒。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诗化的散文。细心品读,你会被它带入一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去感受包孕其中的深厚亲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先生以“温馨“的回忆开篇,前半部分写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母亲在端午节来临之前,为我赶做红布肚兜,在一针一线中融入了浓浓的母爱;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情景让人回味;温和的爸爸带”我“去割艾草,慈祥的爷爷燃艾草为家人驱蚊的情景令人难忘。后半部分以时间为序,写端午节的来历与演变,表现了先生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中国传统节日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文尾以感伤的笔触,写”我“睹物伤怀,”止不住要流泪“,表达了先生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无比怀念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