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枝上杜鹃啼/周瘦鹃2
鸟类中和我最有缘的,要算是杜鹃了。记得四十五年前,我开始写作哀情小说,有一天偶然看到一部清代词人黄韵珊的《帝女花传奇》,那第一折楔子的《满江红》词末一句是“鹃啼瘦”三字,于是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瘦鹃”,从此东涂西抹,沿出至今,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杜鹃有好几个别名,以杜宇、子规、谢豹三个较为习见。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关于杜鹃的一切,这里说得很明白,看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杜鹃有一个神话,据说是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那时荆州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名鳖灵,望帝立以为相。恰逢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给除了水患。隔了几年,望帝因他功高,就让位于他,号开明氏,自己入西山,隐居修道。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据说,杜鹃的啼声,是在说“不如归去”。因此诗词中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康伯可《满江红》词有云:“……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每逢暮春时节,我的园子里杜鹃花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波兰有《小杜鹃》歌。西欧各国还有一种杜鹃钟,每到一点钟有一头杜鹃跳出来报时,作“克谷”之声,正与杜鹃的英国名称“Cuckoo”相同,十分有趣。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读与评】
《杜鹃枝上杜鹃啼》是周瘦鹃先生花木虫鱼为文中的一篇短文。
古人曾说文章笔法,尺水可以兴波。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化信息十分丰富,这是读后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先生首先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在不足千字的文章中,引用诗词达五六处之多。开头引清代黄韵珊词,交代笔名“瘦鹃”由来。接着说以往诗人词客,称杜鹃为“天地间愁种子”。接下去白居易、范仲淹、康伯可诗词的引用,就是先生对上述说法的印证,也是先生为杜鹃悲愁这一文化内涵张目。古诗中以杜鹃为咏吟对象并定位为悲愁鸟举不胜举。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再如“子规声里柳如烟“,”行人忍听子归声“,”杜鹃声里斜阳暮“,”望帝春心托杜鹃“等等。先生文中对白居易、范仲淹、康伯可诗句的引用,可以看作是信手拈来,是一种不经意的例举,展示了他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亡友马孟容诗与白居易诗比较,先生用意则是从情调上加以品味。”杜鹃花落杜鹃啼“,一幅花落春残的画面,情景伤感。”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画面却是给人春离去、枝繁茂,杜鹃啼鸣,站立枝上景象。显然,诗名不高情调胜。这也是先生以此为文题的原因。李时珍一段有关杜鹃形貌习性的典籍文字以及望帝杜鹃的传说,丰富了文章的杜鹃知识,增加文章的内涵,又抹上神话色彩。文章中还引有另外一种材料,作为先生一种观点态度、一种情味格调贯穿始终。开头引波兰民歌《小杜鹃》,结尾说西欧有杜鹃钟,报时作”克谷“之声,西人爱听,十分有趣。这一头一尾西方民俗的介绍,使这篇精短的文字在饱蘸典雅的东方古文化的同时,又含理性客观的西方文化信息,于五味俱全、五光十色之中,显出先生的博学、博览和博识。
散淡自然的态度,幽默闲适的情趣,是文章又一特色。《杜鹃枝上杜鹃啼》是先生花木丛中随兴所作。花鸟同名,本来最为难得。文章落笔不在杜鹃花,是在杜鹃鸟,而且主要是写杜鹃叫。这叫声是是悲秋是欢愉,先生最后说是心理作用。但读过文章后,我觉得似乎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无倾向的倾向。感之似知识介绍?又不是。是往昔钟情杜鹃,现在作为一种理性反省?说没有好像又有,年轻时感情热烈,潜心鸳鸯蝴蝶派,作文时已近暮年,感情已坦然、淡然。但这单单是他人生的感观,而不是他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审美情趣所致?当然不是,在这是与不是之间,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闲散而面带微笑的老人,在围绕杜鹃尽物理,达人情,其中也隐含少壮今昔之怀,世运变迁之感,时不时还插一点上了年纪人的幽默。比如,杜鹃啼声哀切,却解释说也许它是出于至诚,要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误家时。文中用一个“垂涕而道“解读”哀切“,不仅杜鹃的哀愁形象为之一改,老人的机智诙谐也立现。又如,说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归去“就改为苏、沪方有”居起“,并说这种变腔是杜鹃懒得说普通话,鸟话竞用人言来解,看似不通之词,实为捧腹之语,活脱脱画出了老人的幽默。
言辞简约,语言清爽,绝无旁骛拖沓之感,这是文章的语言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之一,就是笔法灵巧,笔墨精致。一般作品,材料众多,容易流于不自然。我们在分析先生引用诗词典籍时已经了解,由于先生在引用这些诗词典籍时的用意和角度各不相同,所以在短短的文字中尽管材料众多,让人读了不仅不感到堆砌累赘,反而觉得其貌似散漫无边却是文字娴熟有绪,深厚之中藏巧。语言特色之二,就是吸收文言,辞简意丰。这种特色主要渗透在先生文句中,如“兴家事,食虫蠹“,”东涂西抹,沿出至今“,”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此种例子,应是很多。语言特色之三,词风既平易简素,又清新雅丽,这不仅体现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就是文中所引诗词的风格也和文章语言风格很一致。比如范仲淹”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诗句,风格显然清新雅丽。又如康伯可,他以词受知高宗,两宫欢庆、中兴粉饰,他必歌之,此为病。但他词风清丽,后人说他的词章,令晏几道不得独擅,与柳永同在讲究韵律上齐名。我想,先生选用他的词,显然是考虑风格上的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