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鹃啼声声,旷达情怀——读周瘦鹃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1

(2023-06-10 05:17:24)
标签:

读书

鹃啼声声,旷达情怀——读周瘦鹃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1


杜鹃枝上杜鹃啼/周瘦鹃1

 

  鸟类中和我最有缘的,要算是杜鹃了。记得四十五年前,我开始写作哀情小说,有一天偶然看到一部清代词人黄韵珊的《帝女花传奇》,那第一折楔子的《满江红》词末一句是“鹃啼瘦”三字,于是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瘦鹃”,从此东涂西抹,沿出至今,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杜鹃有好几个别名,以杜宇、子规、谢豹三个较为习见。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关于杜鹃的一切,这里说得很明白,看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杜鹃有一个神话,据说是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那时荆州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名鳖灵,望帝立以为相。恰逢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给除了水患。隔了几年,望帝因他功高,就让位于他,号开明氏,自己入西山,隐居修道。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据说,杜鹃的啼声,是在说“不如归去”。因此诗词中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康伯可《满江红》词有云:“……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每逢暮春时节,我的园子里杜鹃花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波兰有《小杜鹃》歌。西欧各国还有一种杜鹃钟,每到一点钟有一头杜鹃跳出来报时,作“克谷”之声,正与杜鹃的英国名称“Cuckoo”相同,十分有趣。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鹃啼声声,旷达情怀——读周瘦鹃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1


 【读与评】

 读周瘦鹃先生的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我的总体感觉是: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

 本文写了先生笔名的由来,历代诗人词客对杜鹃的看法,李时珍关于杜鹃的记载,蜀王杜宇死后变为杜鹃的神话,杜鹃的啼鸣发音等,展现了先生渊博的知识和才情。

 开头一段中,提到“波兰有支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必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引发开来,让人想象。

 先生在第二段的描写中,中心是个“情”字。文中引白乐天和马孟容诗,在一个更为广袤的视野上书写自己对杜鹃的宠爱。爱杜鹃的什么?先生说得很明白,是爱它“花鸟同名”,仍扣一个“名”字。然而已是“诉尽春愁春不管”,时过境迁,早年那份与杜鹃同哀的意味不很浓了。“别有情味”,自由“哀情”之外。杜鹃并非只有悲伤,还蛮有情趣。对杜鹃品赏的涟漪,轻轻荡开一层。

 接着先生在第三段中从杜鹃的笔名说起,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鸟的习性。“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垂涕而道”,“出于至诚”,先生归纳的着眼点在杜鹃给田家的好处。先生倾听着杜鹃哀切的啼鸣声,与杜鹃一道至诚关注着农事。个中味道,是以往未曾感受过的。品赏杜鹃的境界又拓开一层。

 有缘于情,钟于韵味,相逢于至诚,三种境界,也即先生一生不同阶段品赏杜鹃的体验不断拓宽加深的过程。瘦鹃之名,花鸟同名,一鸟数名,一个字,贯串文章前半部分。先生对杜鹃的一腔真情,娓娓道来,心波荡漾,无非一个字了得。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调。(王国维语)

再接着,先生在第四段的描写是本文重心所在。先生的目光纵观古今。先说杜鹃啼声哀切之源,引述“望帝啼鹃“的典故。细细考究古代蜀王化鹃悲啼的缘由,一是思念故国欲归,再是愧对鳖灵功高而难归。先生再由源到流,引范仲淹诗,展示的是思乡之情;引康与之词,说的是别离之念。一只作为文化象征的杜鹃鸟跃然纸上,其哀切之声,古今一脉相承,于我于人皆然。杜鹃悲啼的文化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当然也是品赏,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见识和经验,上升到了文化传统的层面。然而深谙传统的先生并未囿于传统,段末几句话,境界顿开:古鹃及今,蜀鹃入吴,时空转换,别开生面。”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娈此腔“,”居起,居起“,”懒得说一般话了“。此时此地的杜鹃在说什么呢?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念和别离,分明说的是”住下来吧,住下来吧!“全无哀切意味。先生是苏州人,解放后回到故里,莫非真是受了”居起,居起“之声的启发呼喊?真耐人寻味。

 当我还沉思驻足在“居起“声中的时候,先生在文章末段一波又起,回应第一段《小杜鹃》欢愉之声。杜鹃的叫声在西欧并不令人哀切,犹如今日在苏州一样,否则,杜鹃钟第一点钟哀切一次,西欧人怎么消受得了。哀切是人的,杜鹃自己原本从未心酸断肠过,不过是人心酸断肠罢了——苏州鹃啼不哀切的原因,正说明先生此时并不哀切,心中或许还是一片欢愉呢?这是品赏杜鹃的一个全新境界。回顾起来,由缘至情,由情至诚;由”归去“到”居起“,由哀切到未必哀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对杜鹃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脱胎出一份安稳旷达。先生一生酷爱花鸟,玩味花鸟中得到了人生的我在适然彻悟。”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先生的情怀,与苏轼的那份旷达异曲同工。

 本文的语言表达,最突出的特点当是“文短意长,要言不烦,以精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有诗句,有典籍,有传说,有民俗……语言简短精练,表意明晰、清爽,绝无旁骛拖沓之感。如“东涂西抹,沿出至今”,“鹃儿啼瘦,其悲哀可知”,“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等等,非常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以短句为主,注意长短结合,有节奏美,恰当而又巧妙地表达了先生委婉含蓄的情感。

 先生的情怀令人久久回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