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千钧,寄意深殷——读秦牧散文《澄海樟林古港碑记》

标签:
读书 |

澄海樟林古港碑记/秦牧
这里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记录着人间的风云和历史的沧桑。
樟林现在是一个内陆乡镇,然而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早在汕头开埠之前,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群众海外移民的需要,澄海的这一滨海村寨,渐渐发展为一个海运港口。那时它帆樯云集,货栈成行。红头船,即一种船头漆成朱红色,单桅或双桅,木材结构的大型帆船,从这里装载旅客和货物,乘风破浪,扬帆远征,北上直达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诸邦。樟林作为一个繁盛的港口,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以上,那时,它曾被喻为“海洋总汇之地”、“河海交汇之墟”。水手和旅人,本着他们的宗教观念,向之祈福禳祸的风伯庙、天后宫等庙宇,就是那个时期在这里陆续建成的。红头船的古老遗骸和沉重铁链,解放后曾经被陆续发现,也是这段历史的一个佐证。
岁月递嬗,时移势易,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开埠,蒸汽轮船来往频繁之后,樟林古港才结束了它作为海运枢纽的地位。潮汕地区最早出现的华侨之乡,就在这片土地之上!
建立这座碑亭,可以让人们重温自己的乡史;让南洋各国的华裔旅客,凭吊遗迹,缅念自己当年飘洋过海、艰苦奋斗的先人。
世事尽管沧桑多变,但是因果关系,历历可辨。建立这座碑亭,也让人们有所领会,进而虚心尊重客观法则,勇于面对现实,开拓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