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40,971
  • 关注人气:7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势疏宕,以奇为正,令人惊叹——读宋玉散文《对楚王问》

(2023-03-21 05:40:52)
标签:

读书

           文势疏宕,以奇为正,令人惊叹——读宋玉散文《对楚王问》文势疏宕,以奇为正,令人惊叹——读宋玉散文《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贯穿云霞,背负青天,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哪能和风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在碣石晒背曝鳍,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译文】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数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

“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贯穿云霞,背负青天,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哪能和风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在碣石晒背曝鳍,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文势疏宕,以奇为正,令人惊叹——读宋玉散文《对楚王问》

 【读与评】

 宋玉的散文《对楚王问》巧设问对,展现了一位超然独处的奇士的心态,抒发了他由于自身价值得不到承认产生的激奋情绪。

 本文采用一个简单的叙事框架:楚王一问,宋玉一答。这个框架本身只提出一个如何评价士人的尺度问题。楚王以众人为尺度,宋玉以不肯从众求同的圣人为尺度,这是一种自我与社会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相当大一批知识分子中间成为困扰他们心灵的一个普遍的存在。所以这个叙事框架是宋玉心灵展现、情感抒发的必要的外部结构。与之相应,宋玉的自我肯定,鄙视世俗的认识与情感活动,构成全文的内部结构。这样,文章的表层与深层,相互交织,相得益彰,显得简而有法。

 宋玉对楚王的回答采用巧妙的避实就虚的方法,根本不正面回答自己是否“有遗行”的问题,而是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用凡俗的尺度将失去真正的高尚之士!文势疏宕,以奇为正,令人惊叹。他运用三重比喻,各有偏胜,不仅使文章意气酣畅,而且显得闪展腾挪,十分活泼。

 第一层以音乐为喻,由下里巴人而阳阿薤露,而阳春白雪,而全于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比喻贴切、丝丝入扣,引出曲高和寡之论,显得严谨而实在,达到喻事明理之效。

 第二层以凤鲲为喻,又通过凤凰与鷃、鲲鱼与鲵之对比,描写生动,形象鲜明,更具象征作用。那“上去九千里,绝云霓,负青天,翱翔乎杳冥之上”的凤凰和那“朝发昆仑之墟,暴鬐碣石,暮宿于孟诸”的鲲鱼,成为宋玉的自我写照;而尺泽之鲵,蕃蓠之鷃正是宋玉要指斥的凡夫俗子。所以,这一层就尤显得富于抒情意味。

 第三层用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比喻自己,属画龙点睛,乃文章结穴之笔。通过这重重比喻宋玉不辩之辩更为雄辩。

 文章虽没有正面的形象刻画,但从宋玉简洁的应对,超越的议论中,写出他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使人们不难从中感受到他奇士之风采、人生之潇洒。楚王对他劈头责问之后,他对曰:“唯。然。有之。”四个字,连连应承,写得从容不迫,成竹在胸。在对辞中,喻事明理,抒情言志亦似乎随意挥洒、游刃有余,毫不窘迫,文字虽简短,但显示出一种厚积薄发、高屋建瓴之势,言谈之中虽然藏锋敛铓、但一股锐气,和棱棱傲骨仍不可掩,其形象自然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了。

 全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理寓其中;逐层推进,逐层深入;答辩一完,戛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有余音绕梁之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