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林清玄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
儿女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反问:“大码小码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码的呢?”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政客商人,却有着非常大的家园。
为什么会有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小有小的妙处,有时候却难以说得清,就好像台北“故宫”的国宝象牙球、翠玉白菜、肉形石,都小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当然,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我飞呀,飞!

【读与评】
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大与小》,我觉得,先生的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他的辞藻很朴素、浅显,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
先生的《大与小》,先从一个姑婆买鞋的趣事,说那位姑婆一生没有穿过合适的鞋子,因为她觉得大小鞋子都是一样价钱,买大的更合算,即使不合脚,她买鞋也总是要买大的。先生联想到生活中也有像姑婆那样思想的一类人——作家、画家、商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心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其实鞋子大还是小,只有自己的脚穿起来才知道。就算再漂亮很高档的鞋子,穿在脚上,如果码数不合适,再漂亮也是枉然,再高档也不好看。即使是普普通通的鞋子,倘若是适合自己的脚穿的码数,那再普通的鞋子也是不普通,合适的鞋子穿在脚上,要走多快就能走多快,要跑多远就能跑多远。如果像先生文中的姑婆一样,买了不合适自己的脚穿的鞋子,那我相信她一定走不快、跑不远,这样就适得及其反了,因为她这样一定影响自己的走路,我想她的本意并非如此,只是她被内心的贪欲推动着,觉得一样的价格得买大的才合算,却忘记鞋子适合不适合,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不能自已凭空想象说了算。
《大与小》文章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意义深刻,给了我们太多的人生思考。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具有文中“姑婆”思想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夸大其词,从不看自己身上的实际状况,以至于失掉了自己本来的个性。其实人不论追求什么,都要懂得根据自身的需求,适可而止。凡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不适合自己的,再漂亮再高贵的东西都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变成了废物一件。就像大与小,虽然是反义词,但是什么才是大,什么才是小,只有拿大的跟小的放在一起对比,才有可比性。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大的,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小的,就算我们穿不了大的,也不要勉强自己,小的对于自己来说有时候反倒是最适合的。我们要时刻牢记,无论大与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读《大与小》,也让我想起读过的《智常大师说禅》一书里讲的大与小的哲理故事,很有启迪。
唐朝江州次史李渤,有一次问智常大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大师听了李渤的话之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保存在哪里呢?”智常大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大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江州次史李渤被常见和常识的思维方式束缚住了,因而看不到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道理,思维极不自由。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被各种常见和常识包围的生活情境之中,我们既依赖于它们,同时又被它们所制约和束缚。我们的智慧被封闭住了,因为我们太相信常识和常见。其实,常识和常见只是某一种生活境界的产物,出了这个境界,它们就是谬误,所以说,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敢于冲破常见执缚,是智慧人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