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滔滔黄河水,涓涓游子情——读张承志散文《大河家》

(2023-01-25 06:35:08)
标签:

读书

滔滔黄河水,涓涓游子情——读张承志散文《大河家》


大河家/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盘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 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滔滔黄河水,涓涓游子情——读张承志散文《大河家》

 【读与评】

 张承志先生的散文《大河家》,描述的是一处黄河渡口,大河家又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我到过黄河,黄河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是壮阔、古老、沧桑,以及滔滔江水东流的景色,同时让人联想到牛马成群、穷人密集、尘埃弥撒、衣着独具回民色彩,以清真寺为生活圈的人文风情——那是一种滤掉了繁华与喧嚣的纯朴而原始的风貌。

 读《大河家》,感觉先生的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更为丰富的画卷。

 “每天,应该是来自这几条土巷、看去却像是来自各省的人畜涌汇于此。”“每天”,这样的叙述很生活化,很契入我们平庸的心灵世界,同是又让我们看到这里是牲畜的集散中心,“店铺簇堆,牛马挤碰”。这里拥挤,这里人来人往。

 大河家渡的风景具有刚劲、阔大、雄健的特点。写到大铁索,如“河上悬空吊着一条拳头般粗壮的大铁锁。一条大木船被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使船往返两岸。”

 回民们在这里忙碌而奔波地生活着,在这里生活是苦难的吗,但又显得那样正常、自然、平和,每天都是如此。“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白菜青麦,教门讲究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拉着车,隐约在山道上出没。大河家,它把清河的柴禾与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洋芋,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翻滚的黄河水上传递。”

 这里又有各行各业的人,称为“客”。有的人怀揣梦想,希望致富,但这只是为了走出穷困的境地,如淘金的淘金客。有的人却干着汗水倾注人生的事,如割麦、拉船的人,割麦人称为割麦客,还有船客子。“船撞进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恒地充斥着,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愤怒哮声。”这几句文字甚为精彩,让人感慨良多。漩涡强劲,水声滔天而掩盖了嘹亮的吆声,我们看到船客工作环境的艰险恶劣。而这苦难又是永恒地延续着,“永恒地充斥着”,然而在苦难中,人们永远会抗争,不甘沉沦,“黄河跌撞而下的愤怒哮声”便是这坚定不移的意志的见证。

 我想正是这样一幅幅向着苦难而顽强抗争的场景,让先生感到“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壮阔悲凉夺人心魄,而且有一股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感到宁静。”大河家渡象征着苦难与顽强抗争的精神。这是第一层象征意义。

 当然能让先生如此热爱大河家渡,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文章写到了“韩三十八”。他生活在四敞大门的大西北的回民院落里,屋檐下,一般总挂着一串串黄苞米红辣椒,院角有一个换水沐浴的棚子。“水汽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望着河,在想什么。”“脸上的皱纹”,显示了他生活的苦难沧桑。因为经历了一次战争的死里逃生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走过私,闯过藏人地方。我想这韩三十八只不过是生活在大河家渡的人群中的一员,也是反映生活苦难的一个缩影。外面世界的“尔谋尔利”、“世事浮沉”,让人心灵疲倦。我想大河家渡该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避风港,让人找到皈依之路,让经历生活颠簸起伏的人沉淀灵魂,让人对再遇艰难世事而波澜不惊,文中写道“这正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位置,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怪不得此地也有我们山东人。黄河就是家路,顺着黄河,能到济南,人这样一想,心就安静了。”“生计尚未打算。觉得事实不忙,或许可以先去大河家住一阵。”是的,世界上最容易找、最容易定位、最不容易忘的,便是家园。无论人生怎样漂泊,生计怎样未定,但有这么一个家园避风港在,心灵便有安全感与归宿,而不再漂泊。文末先生写道“这样想着,瞬时感到,河上的风已经拂着心胸。”这风让人平静,拥有豁达的心胸,宽慰心灵。写到这里,大河家渡已经具有了第二层象征意义。

 先生从地理位置、人文风俗生活、韩三十八的人生故事等角度演绎出一个不凡的大河家渡,融入了他对大河家渡这片水土的深深热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