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土情怀的深沉绝唱——读洛夫诗《边界望乡》

(2022-12-09 06:24:14)
标签:

读书

故土情怀的深沉绝唱——读洛夫诗《边界望乡》


边界望乡/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三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一九七九·六·三)


      故土情怀的深沉绝唱——读洛夫诗《边界望乡》

                                                                                                                             (洛夫)

 【读与评】

 洛夫先生的诗《边界望乡》于19793月访问香港时创作,当时先生去台已有整整三十年。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有相同的传统,相同的文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许多同胞饱受生离死别之苦。先生生于大陆,生活在台湾,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土山河时,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三十年的故国之思,先生于是情不可抑,写下了这首爱国情怀深沉凝聚的绝唱。

 先生按照逻辑顺序写了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用诗表达了自己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抒发了一个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从写作特色上分析,他对意象的营造,语言的锤炼,多种写作手法的应用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对意象的营造。

 一是写杜鹃以抒情。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围;李义山诗“庄生绕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出了长期积压的伤痛;秦观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大有令人不胜凄凉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所写的景色,让人在国事日非、山河殊异之中,为其耿耿忠心与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眼泪。同样,先生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二是写白鹭以抒情。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为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先生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先生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三是写鹧鸪以抒情。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如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结句写道:“江晚正愁余,山声闻鹧鸪。”在一片沉郁凄迷的气氛中,乱山深处突地传来一阵阵鹧鸪声,犹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声声哀告,勾起了满腔志业未酬的忠愤,与首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遥相呼应,强烈地抒发了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这里,先生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音”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先生通过以上三个意象营造,使诗作与历史、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先生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其次,是对语言的锤炼。

 文中,先生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先生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形象。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结段”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锤炼和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其沉重悲苦的感情。

 再次,是写作手法的应用。

 一是反衬。望乡时,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先生由看到故国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

 二是联想。在诗的第三节,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蕴味无穷。

 三是想象。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先生浓浓的乡思。本来可及而终不可及,相反的矛盾的意象语获得了强大的张力,给读者的心以恒久的震撼。

 综上所述,先生的《边界望乡》独特的意象,新奇的语言,繁复多变的手法,抒发了心中浓郁的乡愁情怀,在古今难以数计的思乡诗篇中脱颖而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可以说,先生所表现的乡愁,不仅可以从古典诗歌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与古代的心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更是当代千千万万游子的情怀的艺术概括。先生的独特感受提升为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普遍性的情境,从而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