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荒漠/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在石油工人红色的工作服上,有一枚闪闪的徽章,上边是金光灿灿的黄色,下边是红光闪闪的红色。人们说那黄色,是天然气的象征;红色,是石油的象征。我却觉得那红色,是红旗飘动的色彩;黄色,不正是五星光芒的辉映?
【读与评】
读雷抒雁先生的散文《彩色的荒漠》,我感觉,看题目“荒漠“给人的印象应是荒凉、死寂,其色彩应是单调的,可先生在前面冠以”彩色“来修饰,便很好地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全文看,文中的写作对象是石油工人,而石油工人创造的彩色世界是文章的主体内容,题目于对比中凸现写作倾向,出人意料之外,又十分形象,富有诗意。
开篇,先生承接题目,主要描绘戈壁滩的特点。先生乘车从国道驶入油田公路,未到目的地,先以想象之词概述其精彩。沙漠地带,黄沙漫漫,在这一背景下,有一气田。具体情状如何,先生并未展开,而是转笔写其沿途所见。具体而言,第一段共七句话,第一名叙出发地,直入文章,十分简练;第二句以想象之词概述荒漠、气田,是为点题;第三句写车行情况,“全速“说明路况很好又为下文所言公路宽广、平坦埋伏笔,同时也暗示了对所到之处的向往之情;第四句写眼前所见,远景寥廓、荒凉;第五、六句以一形象的比喻,写沙漠生存环境的艰难,是先生观点的议论化呈现;最后一句点题目之”彩色“,言眼前所见沙漠之色彩是”灰色“,在这一段中,先生分两个大的层次描述沙漠地带的苍茫、荒凉,以及色彩的灰暗、单调。概而言之,眼前所见戈壁滩的特点是:环境的恶劣,色彩的灰暗、单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写环境的恶劣是反衬,为后文赞美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其次描绘沙漠色彩的灰暗单调是为了下文写到的”彩色“形成对比,以赞美石油工人的创造力;再次采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先生写第二段是过渡。首句承前文,使得所写的目地更为具体,第二句指出油田所处的具体位置,是“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写来十分形象。思路上和第一段一样,同样是把油田置于沙漠之中一主体一衬体,对照明显。最后先生说,”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关合题目,开启下文,引人遐思。”另“字反复,自然表达出先生对戈壁滩深处的油田的期待、渴望之情。
先生从第三段开始,逐层深入地展示了在荒漠所见的风景、色彩,抒发了先生对石油工人伟大品质的赞美。先生在这一段中写到了河流、胡杨树林。随着行程的延伸,漂流由细瘦而踪迹全无。胡杨树是先生在本段中所要展示的主要景物,”刚劲、苍凉“是形象的概括性描绘,如”石雕“、”铜雕“则是立体的具体刻画,”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则是拟人化的比喻,表现出胡杨树顽强不屈,能与恶劣环境抗衡的美好品质。写法上以人喻物,以物拟人,写人点到此,并未展开,艺术上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本段在写景上,写河由细瘦而干涸,写树由茂密到稀疏直到消逝,呈现在先生与读者眼前的是越来越多的高大的沙丘,即越往,,自然环境越是恶劣,为下文写作进一层的铺垫。
紧接着先生饱蘸笔墨写到了一条通往沙丘腹地的公路,宽阔、平坦,这一条丝毫不逊于内地任一条公路的沙漠之路是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修成的呢?是我们的石油工人在高温、干燥、沙风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修成的。这样,先生移步换景,对景物的描绘是为了逐层展示石油工人的内在力量、智慧、品质,实质上景物作为衬点,是为了衬托石油工人的伟大。
文章三、四两段写荒漠,写荒漠之河、之树、之路,色彩依然是灰暗的、单调的,行文至第五段,先生写到“眼前一亮“,这一短句,表达了先生的惊叹,而为什么”一亮“,也吸引了读者的视线。接下来,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高耸的油罐塔,穿绕于塔间巨大弯曲的管道,铮光闪闪、与之比肩而立的雄伟的建筑物,各种色彩在阳光下璀璨夺目,令人惊喜。这段是继前文自然之胡杨树与人文之公路之后石油工人的又一杰作,也是石油工人力量与智慧的集中体现,全段再进一层表达了先生的惊喜、赞美之情,当然这种赞美是蕴含于所绘景物之中的。
先生在第六段中说:“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的红色。“与前文相结合,前面的”灰色、黄色、银灰色、银色、金色、棕色“,可以说,都是为这一”红色“作的铺垫。同样,前面所写一切景物也都是为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作的铺垫,止此,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便逐渐明晰而高大起来,”如朝霞,如春花“,生机勃发,如”共和国的旗帜“便是对石油工人伟大的爱国爱民之情的赞美。而后先生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借石油工人的话,表现出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沙漠是荒凉的,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石油工人却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是伟大的创造者。因为他们心里永远想着祖国,想着人民,要使这一荒漠不再荒凉,单调,而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
文章第七段是议论性的总结,是在前文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入。本段首句,先生点出此行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至此,前文所写便都有了着落,沿途所见之景、之色、之人,便一清二楚。然后先生以对比手法写到,此处是雅丹地貌,地质条件差,前文所写沙漠地带的恶劣环境已非常人所想,而要在比沙漠地带更为恶劣的雅丹地貌环境下创造人类的奇迹,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工人们”打下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这一排比句,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描绘,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信念、决心、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气势。先生通过对天然气声音、行程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最后先生借助想象表达了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抒发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文章末尾,回应前文,照应题目,借助景物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先生真挚的喜悦之情。
本文逐层铺垫,步步深入,跌宕有致,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充分赞美了为西气东输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创造者。《彩色的荒漠》是散文,更是一首充满激情的对创造者的赞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