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3,747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是“零”和“全”的统一——读周国平散文《悲观·执著·超脱》

(2022-11-18 06:37:50)
标签:

读书

           人生是“零”和“全”的统一——读周国平散文《悲观·执著·超脱》

悲观·执著·超脱/周国平 

 

我相信,每个正常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悲观主义,一生中有些时候难免会受人生虚无的飘忽感的侵袭。区别在于,有的人被悲观主义的阴影笼罩住了,失却了行动的力量,有的人则以行动抵御悲观主义,为生命争得了或大或小的地盘。悲观主义在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但生命的实践能消除它的毒害。

最凄凉的不是失败者的哀鸣,而是成功者的悲叹。在失败者心目中,人间尚有值得追求的东西:成功。但获得成功仍然悲观的人,他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他已经无可追求。失败者仅仅悲叹自己的身世;成功者若悲叹,必是悲叹整个人生。

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当然,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执著是惑,悲观何尝不是惑?因为看破红尘而绝望、厌世乃至轻生,骨子里还是太执著,看不破,把红尘看得太重。这就好像一个热恋者急忙逃离不爱他的心上人一样。真正的悟者则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红尘也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假定他是那个热恋者,那么现在他已经从热恋中解脱出来,对于不爱他的心上人既非苦苦纠缠,亦非远远躲避,而是可以平静地和她见面了。

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著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著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我们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看自己的尘世遭遇,但是,我们永远是凡人而不是上帝。所以,每一个人的尘世遭遇对于他自己仍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那把我们绊倒的物体同时也把我们支撑,我们不得不抓牢它们,为了不让自己在完全的空无中行走。

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此种认识,既可开阔胸怀,造就豪杰,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红尘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超脱是悲观和执著两者激烈冲突的结果,又是两者的和解。我心中有悲观,也有执著。我愈执著,就愈悲观,愈悲观,就愈无法执著,陷入了二律背反。我干脆把自己分裂为二,看透那个执著的我是非我,任他去执著。执著没有悲观牵肘,便可放手执著。悲观扬弃执著,也就成了超脱。不仅把财产、权力、名声之类看作身外之物,而且把这个终有—死的“我”也看作身外之物,如此才有真正的超脱。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走着这螺旋形的路。

一个人热爱人生便不能不执著,洞察人生真相便不能不悲观,两者激烈冲突又达成和解的结果就是超脱。所以,超脱实质上是一种有悲观约束的执著,有执著约束的悲观。仔细分析起来,其中始终包含着悲观和执著两种因素,只是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恰当的关系,不再趋于一端罢了。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槃成佛,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


           人生是“零”和“全”的统一——读周国平散文《悲观·执著·超脱》

 【读与评】

 读周国平先生散文《悲观·执著·超脱》,颇有感想。

       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说:“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是能独立正常思考的人都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思绪,只是,我们每个人遇到的事情都不一样,我们的遭遇或者说是境遇都不一样,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我们有太多的不一样,但是我们有一样是相同的——“只有一个人生”。

 接着,先生又说:“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是的。很多事情之所以能让我们后悔,就是因为它的一次性,它的不可变性。但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我们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我们要不再次后悔我们曾经的后悔。

 “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话是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我到现在也还一直在琢磨这句谚语其中的深意。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悲观的客观描述。如果一个人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一生,那他活的这一生有什么意义,他走的人生之路有什么价值?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人生,但行走于人生之路时,我们应该偶尔“蓦然回首”,看看走过的路,想想经过的事,问问自己的心,而不是只一味地向前走,糊糊涂涂地“只活一次”。虽然我们只能活一次,但是我们应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就算我们只能拥有一个人生,那也足够了,因为我们有一个精彩的人生,一个有价值的人生,一个值得回首的人生。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 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得了什么!”是的。在茫茫人海中,一个人是沧海一粟;在历史的长卷中,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在浩瀚宇宙中,一个人是可以被忽略的,几乎可以说是零。但是,茫茫的人海、历史的长卷、浩瀚的宇宙都是由“零”开始,都是由“零”组成的,是量变促成了质变。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全部,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自己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应该展望自己的人生。不要抱怨上天对你的赐予不够,有人比你得到的更少,却还努力地让自己微笑,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让自己走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先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总是隐隐透露着让人着迷的人生哲理。就像这段话所说的,不管我们的人生多么的精彩,最终我们都有着同一个归宿——死亡。我们应该抓住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机会,让自己绽放光彩。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我们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我们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继续前进。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会遇到不一样的分叉路口。此时,我们应该牢记:我们的最终目的地都一样。这样,面对各色的诱惑,我们也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拒绝,因为那都只是一时之快,不会长久。

 说到最后,其实“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

 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讲,我们每一个人只是其中一个个体,是微不足道的“零”。但是,每一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全”,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自己,而自己也就只有一个人生。然而,像乔布斯这样的“零”,就是因为把自己的“全”扮演好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社会的“全”。不过,当上了社会的“全”还能不忘当初自己的“零”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