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和自然融合成了一首诗——读屠格涅夫散文《白净草原》

(2022-10-19 03:16:05)
标签:

读书

孩子和自然融合成了一首诗——读屠格涅夫散文《白净草原》


白净草原(节选)/屠格涅夫

 

这是七月里明媚的一天,接连几个好天气后,这天的天气格外明媚。一大清早,天空澄澈空明,霞光和煦,没有如火般的灼热,柔和的光芒沐浴大地。太阳——不是旱季特有的那种刺眼的火红色,也不是暴雨前荧荧的深紫色,而是一种明亮而温和的暖暖的颜色,徐徐地从一条狭长的云后浮出,新鲜地闪耀,光芒融进了紫丁香色的云层中。云朵纤细的金边,像一条发着光的小蛇,其光芒犹如抛光的银子般耀眼。忽然,舞动的光线突然清晰了,于是耀眼的,欢快的,绚烂的朝阳飞也似的升了起来。

到了正午,高高的天空就常常会出现许多云团,金灰色的,包裹在银白色的边际线里。它们软绵绵地呆在天空,好似茫茫碧波中的岛屿,四周围绕着极其澄澈的深蓝色水流,而云朵,则在其间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更远处,云朵们相互靠近,这时它们之间的深蓝色天空已经看不见了,但它们本身的颜色也就跟那片蔚蓝一样,浸透了光和热,融为一体。远在天际的地平线,带有一点淡紫色,一整天都没有变幻过,绵延向两边。整个天幕,没有聚集黑压的云层,只是有些地方透出浅蓝色的光线,这是淅淅沥沥洒下的小雨。

晚上,云朵都消失了。它们中最后剩下的几朵,黑乎乎的像是不明状态的烟雾,一条一条地横在天空,映着下落的夕阳透出一种粉红色。在夕阳落下的地方,宁静如它初升时一般,一道深红色的光辉久久地映在渐渐黑暗大地的边缘,温润地闪着光。黄昏,星星嵌在夜空中,小心翼翼地闪着光,像极了捧在手中的那团烛火。在这样的日子里,大地的一切色泽都柔和起来,明亮但不耀眼,万物像被加入了一种名叫温存的动人物质。在这样的日子里,天气有时会热得厉害,走在田野的小斜坡上甚至会有身处蒸笼的感觉,但一阵微风就可以把积郁的闷热吹走,同样也微微扬起了打着旋儿的尘土,这的确是持久好天气的一个征兆。尘土沿着大道飘荡,越过田野,像一小列白色纵队般游移着。洁净干燥的空气中有着苦艾,割断的黑麦和荞麦混杂起来的气味,甚至在天黑前的一小时还感觉不到一丝湿气。这个天气给农人们带来了收获的喜悦……

……

我跟那群孩子们说,我迷路了,所以希望可以跟他们一起坐一会儿。他们问我从哪里来,我如实回答了,又随便聊了几句。我在一丛叶子已经快被牲口吃光的灌木旁躺了下来,开始向周围望去。周围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像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在篝火旁,一圈金红色的光晕在摇曳,似乎随时都会被无尽的黑幕所吞噬;火焰时不时地窜出橘红色的光芒,跳出光晕围成的小圈之外;火舌灵敏的撩拨着干枯的柳枝,又迅速地消失不见;细长的阴影偶尔会扑向火焰,跟焰火共舞一小会儿。此时此刻的情景,真是一场黑暗与光明的争斗。

有时候,火光不那么旺了,光晕也缩小了些。在光线不能触及到的黑暗里,忽然会探出一个马头,有条纹的或是全白的脸,一边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们,一边快速咀嚼着青草,忽然又把头缩回去,一下子就不见了。只能听到它们继续吃草和喷响鼻的声音。从那圈仅有的光圈中很难分辨出黑暗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所有近在咫尺的,似乎被一道巨大的黑幕隔开了,只有遥远的群山和森林映出模糊不清的昏暗轮廓,远远地悬在地平线以上。

此时的天空一片辽阔,无云,深远,充满神秘的威严。周围的气氛让人觉得似乎有一种甜蜜的气息靠近心脏,吸进一口俄罗斯夏夜里特有的气息,芳香沁入心脾,心旷神怡。四周静悄悄一片,只有偶尔的,在靠近河的地方,会忽然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水花洒下激起一阵哗啦啦的水声,岸边的芦苇随着渐近的水波飘荡,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还有两堆篝火热烈地噼啪作响。

这些男孩儿们围着篝火坐着,刚才两只急切地想要吃掉我的狗如今也坐在一旁,就算是过了这么长时间了,它们还是不肯向我低头,只是半睁着迷离的眼睛,望向篝火,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一种自尊心受伤的情绪向我嚎叫,一开始只是低声的咕噜,接着是又尖又细的轻叫,声音里充满了一种不满的抱怨。围着篝火的一共有五个男孩儿,他们分别是:费佳,帕夫卢沙,伊柳沙,科斯佳和瓦尼亚。这些名字都是我听他们聊天的时候提及的。

 ……

我就躺在一棵灌木的下面,看着这些孩子们。一个小铁锅悬挂在篝火上,里面煮着几个马铃薯。帕夫卢沙跪在一旁照看炉火,把一片木头探进锅子里搅着。费佳躺在地上,一手支着头,另一只手抚着衣服的下摆。伊柳沙坐在科斯佳旁边,强迫症似的不断眨着眼睛。科斯佳沮丧地歪着头,眼睛望向遥远的地方。瓦尼亚还是一动不动地睡在毯子下面。我闭着眼睛,假装睡着了。男孩子们有一句没一句地开始聊开了。

……

他们都不说话了。忽然,从远方传来一阵拖得长长的,嘹亮而悲哀的声音,这种声音难以名状,不知从何而来。一声声,打破深沉的寂静,升腾到半空,在空气中回荡摇曳,渐行渐远,最后消失。仔细听一下呢,好像是什么都没有,但还有回音在缭绕。似乎是有个人,站在地平线的边沿,持续地哭喊,悠长的,一声一声的,余音回响在心头;又像是有人躲在林子里,用尖锐无比的笑声回应着他,河面上飘过一阵低低的嘶嘶声。那群男孩们向四周看了看,微微地缩了缩身子。

……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一直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月亮终于升了起来,起先我还没有注意到,它只是一弯小小的新月。刚刚那没有月亮的夜空,显得无比肃穆寂静,而现在这些星星们,挂在夜幕的时间所剩不多,要不了多久,就要沉入茫茫的宇宙。周遭的一切都出奇的肃静,所有的一切都沉沉入睡,享受着黎明前最后一点点酣畅的时光。空气里的香气此时也开始消散,一股湿气似乎在蔓延……夏天的黑夜是多么短暂!……孩子们的说话声跟篝火一样,渐渐熄灭了。两只狗也在打盹儿,远处的马群,借着昏暗的光线,我只能隐约看见它们低着头的轮廓——它们也都睡了……而我,也渐渐陷入一种疲乏的意识空洞状态,不多一会儿,也进入了梦乡。

一阵清风拂过,我睁开眼睛,天已经微亮了。东方微微泛起了鱼肚白,霞光尚没有出现。然而,目之所及的一切都已经清晰可辨。浅灰色的天空此时正越来越亮,越来越鲜红,星星一闪一闪地发出最后昏暗的光亮,有一些已经淡得看不见了。整个大地充满了潮湿的气息,每一片树叶上都挂着露珠。人声和喧闹声从远处传来,一阵轻轻的晨风在泥土地上欢愉地飘动游荡。我的身体兴奋得轻轻打颤,以回应这完美的晨景。我迅速爬了起来,走向那群孩子们。他们躺在尚有一丝余热的篝火旁睡得死死的,只有帕夫卢沙半抬着身子,专注地看着我。

我对他点了一点头,便顺着雾气重重的河岸往家的方向走了。走了不到两英里路,我周围那沾满露水的、辽阔的白净草原,前方层层叠叠的绿色树林,后面扬尘的小路和路边闪着红光的灌木丛,笼罩着晨雾的淡蓝色河水,水里还反射着晨光,起先是粉红色,然后是鲜红色,接着变成了金灿灿的颜色……所有这些都开始苏醒过来,它们开始唱歌,喧闹,交流。四周挂满了大颗大颗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亮如钻石的光芒。纯洁清澈如同沐浴在清晨的清新中,远处的钟声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忽然,那群我刚刚分别的孩子们驾着精神抖擞的马儿们,从我身旁疾驰而去……

孩子和自然融合成了一首诗——读屠格涅夫散文《白净草原》

 【读与评】

 在诗人屠格涅夫的眼里,俄罗斯的大地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瞧,那白净草原上,清晨有的是胭红柔和的霞光,明丽清暖的初阳,淡紫色的轻纱似的薄雾;正午是那任性泛滥的河水,散发着光和热的云朵;傍晚是那落日斜辉中渐渐昏睡的大地;夜晚是那明灯似的悄悄在天空闪烁的太白星。在这清丽而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中,更有一群天真活泼的农家孩子。在这盛暑的夜晚,他们一边把马群赶到野地里吃草,一边围坐在旷野的篝火旁。篝火上挂着小罐,煮着马铃薯。他们用一个个神奇的故事送走黑夜,迎来黎明。深夜里,孩子们更是表现出了一种勇敢无畏,帕夫卢沙手里没有一根棍棒,却毫不躇踌地独自去赶狼。他又去河里打水,分明听到这里淹死的瓦夏似乎在水里喊他,他退了几步,还是把水打回来了。他不怕狼,更不怕鬼。这些孩子在屠格涅夫笔下,和他周围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了它的一部分。他们崇拜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大自然给了他们力量,给了他们勇气。其实屠格涅夫对于大自然不仅欣赏、热爱、敬仰、崇拜,而且,大自然在他眼中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人的一切思想、性格、习惯、感情、本领……都是在这种力量中形成的。在白净草原上放牧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幻想、对周围世界的看法,都决定于他们在其中生活、成长的大自然。这些孩子热爱着大自然,依赖着大自然,大自然影响着他们,给他们以智慧和力量。他们天真活泼,聪明勇敢,富于想象力,对美好未来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们陶醉在如画的自然风光中,用稚气的眼光观察世界,想要解开宇宙之谜,人生之谜。他们作为农奴的后代,那幼小的心灵在渴望自由。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才可以让思想任意驰骋。他们编造出了“可怕的”故事来消磨时间,编造出什么样的故事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性格。在这篇作品里,屠格涅夫直接描绘了农家孩子诗意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感情和棱角分明的个性。作品的重心转移到大幅度的描写民族性这方面来,并在俄罗斯孩子们身上挖掘出俄罗斯的民族性。屠格涅夫对帕夫卢沙发自内心的赞赏,是因为他身上具有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性格。他刚强坚毅,英勇无畏,这正是俄罗斯的民族性格的体现。字里行间,还洋溢着孩子们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从中,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正在觉醒。通篇的叙述中,虽然没有激奋的言辞,但读过作品之后,读者无不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愤怒在心底升腾。

 屠格涅夫把自己的主观态度与艺术描写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富有魅力的氛围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在白净草原上流连忘返。文章从描写美丽的七月天开始。这画面上没有特别鲜艳的色彩,一种温存的,亲切的情调占了主要地位。“一大清早,天空澄澈空明,霞光和煦,没有如火般的灼热,柔和的光芒沐浴大地。太阳——不是旱季特有的那种刺眼的火红色,也不是暴雨前荧荧的深紫色,而是一种明亮而温和的暖暖的颜色,徐徐地从一条狭长的云后浮出,新鲜地闪耀,光芒融进了紫丁香色的云层中。云朵纤细的金边,像一条发着光的小蛇,其光芒犹如抛光的银子般耀眼。忽然,舞动的光线突然清晰了,于是耀眼的,欢快的,绚烂的朝阳飞也似的升了起来。”温存亲切中流露出昂扬的朝气。如果说七月的白天给人的印象是明朗、愉快而平静的,那么七月的夜晚,在黑暗越来越浓的笼罩下,一种神秘的,莫名的恐怖气氛加强了,这种气氛为读者读小说的基本部分——孩子们讲故事的部分做了准备。屠格涅夫一方面欣赏大自然,欣赏夜景的美,欣赏那些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听他们的讲述;另一方面,他又在同孩子们共同体验那不可理解的神秘的自然现象,由于这个缘故,风景描写的抒情色调也复杂起来了:“从那圈仅有的光圈中很难分辨出黑暗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所有近在咫尺的,似乎被一道巨大的黑幕隔开了,只有遥远的群山和森林映出模糊不清的昏暗轮廓,远远地悬在地平线以上。”在这篇作品中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抒情表达、民族精神的传达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用几个由黑夜里想起的可怕故事作为中心,景物描写与抒情表达穿插其中,刻画出活生生的、丰满的孩子们形象,烘托出一种高度的民族精神,并借孩子之口以及作品的抒情描写,有力地抨击了农奴制度。我们读着《白净草原》,无不感受到大自然的净化力,以及农家孩子们的纯洁、稚气的心灵的净化力。这些农家孩子才真正称得上是大自然的精灵,永远纯净、新鲜的自然活力。孩子和自然在这里融合成了一首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