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笔触,深情的记叙——读文洁若散文《啊,令人神往的波特美朗半岛》

标签:
读书 |
啊,令人神往的波特美朗半岛/文洁若
岛山密集着样式奇特、色彩鲜丽的建筑群,入口有座巍峨的凯旋门,位于轴心最高处是罗马式圆屋顶,下面是一排精致的大理石柱廊。许许多多格局各异的小楼,散布在半岛各个角落。池塘边上竖着古希腊雕像。处处都表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犹如一幅构思巧妙的图案。
这半岛遐迩闻名,一到夏季,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此留连忘返,却不一定知道这片已由英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风景区,它原是威尔士著名建筑师,克劳夫·威廉—埃利斯爵士用大半生的心血点点滴滴建造起来的。
一九四二年,正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执教的萧乾,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克劳夫的大女儿苏珊曾把他带到这里过复活节。他们是在一次英国笔会的宴会上相识的。克劳夫的妻子阿玛贝尔曾任《观察家》杂志文艺编辑,一生写过许多书。
萧乾在这里住过些日子,在这一家人的照顾下,他终于恢复了健康。
今年初,苏珊在介绍我国的电视连续片《龙的心》中看到了萧乾,就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给他写了信,约我们到波特美朗去小住。赴挪访问后,我们前往布里斯托尔去参加汉学家年会。九月二十三日,苏珊和她丈夫尤恩开了六个小时的车,把我们从布里斯托尔接到这座半岛。
一个人贵在有个理想,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辞世之前,这个理想可以变为事实。对于克劳夫·威廉—埃利斯来说,就正是这样。
一九0五年,他设计的第一座楼房平地而起。一九七三年,在九十岁高龄上,他的最后一座建筑竣工。那是坐落于英国湖区坎布里亚的多尔顿会堂。由于他一生在建筑业上的卓越功绩,他被英王授予爵位,然而使他闻名于世的,则是他一手设计兴建的波特美朗。
一九二五年,克劳夫偶然听说他的一家远房亲戚要脱手小渔村阿贝里亚(波特美朗是克劳夫以后另给这个半岛起的名字)的一片地产,便跑去看了。那里距离他的老家只有五公里远,只见满山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形成一堵林墙。藤萝缠绕,蕨类丛生,奇花异卉,姹紫嫣红。这千姿百态的景色,使得克劳夫一见倾心。他不但当即把这块宝地买了下来,还将历年从事建筑业所得进项,扫数投在这座半岛上。二次大战前,整个半岛归他所有了。他的目的绝不是置产,而是要利用这地方把英伦三岛各处拆除下来的古建筑局部,重新组织在这里,让它们和天然美景相得益彰。
三十年代中叶,克劳夫在一份地方小报上读到威尔士东北部弗林特郡的那座十七世纪的艾穆莱尔华厅即将被拆毁拍卖的消息。他马上乘火车赶了去。他年轻时曾看过该厅顶棚用石膏雕成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雷的生平伟迹。他咬咬牙(也勒勒裤带),决定自己把它买下了。顶棚本身倒只花十三磅就到手了,但是那其重无比的榆木梁柱,铅皮门窗,连同石质中棂,壁炉等等都是一古脑儿买下来,再加上拆卸,搬运,贮存,重建,足足花了好几千英磅!然而克劳夫心疼的不是钱,而是这世间罕见的文物。如今,这座易名为赫拉克雷的华厅,巍然屹立在波特美朗半岛上,使千千万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得以饱享眼福。
就这样,波特美朗成为行将被抛弃的古建筑的收容所了。
经过十几年的惨淡经营,波特美朗半岛上修建起了旅馆、餐厅和商店,成为英伦三岛别一洞天的旅游胜地了。一位建筑师早年的理想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从山坡上的亭子里,可以俯瞰整个半岛。这些古色苍然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世纪的一座矗立在中央的白楼。墙上雕满花纹,有着淡蓝色罗马式圆屋顶,论巍峨,当首屈一指;而尖尖的钟塔,倚山傍水,池水上印着蓝天白云的倒影,辉映成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岛上到处丛生的植物。由于茂林修树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又有大西洋暖流,肥沃的土壤,在北威尔士其他地区只能在温室才能成活的花草,在这里却朝着阳光雨露,旺盛地茁长。山坡上,池塘边,遍布绣球、木兰、藏红花、百合、苍兰、银蓬花、风信子、观音兰、争相怒放,有的给建筑物镶上瑰丽的花边,有的为奇峭的崖壁涂上斑斓的色彩。风送馥郁,使人心旷神怡。柏树、枣椰树、银杏、圣栎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种古木,高可蔽日。
老克劳夫生前承包了二百多项建筑工程,私生活却极为俭朴。他把一颗心扑在公共事业上,为了实现他对建筑美的理想默默地做着奉献。
使我惊服的是,波特美朗并不是克劳夫家的私产,他们已经把它统统捐给了国家。遗族除了作为工作人员的薪金,不另拿一个便士。我和这位老人虽无缘相见,在他的后代身上,却依稀看到了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