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震柳的启迪意义——读梁衡散文《百年震柳》

(2022-09-02 03:21:24)
标签:

读书

百年震柳的启迪意义——读梁衡散文《百年震柳》

百年震柳/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约在百年前,192012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百年震柳的启迪意义——读梁衡散文《百年震柳》


 【读与评】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这句话,出自梁衡先生的散文《百年震柳》。先生文中所说的地震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而是一场曾经撕山裂水,如今却快被人们遗忘的“最强地震”——海原大地震。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范围可以和海原地震相提并论。

 19201216日,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冬夜,天寒地冻,在宁夏的海原县,沉沉的夜色早早笼罩住这片辽阔的土地,吃过晚饭后的人们像往常一样进入了梦乡,煤油灯一盏接一盏地熄灭,却再没能在亮起来。

 谁也想不到,一场世界罕见的地震会在这个夜晚降临。八点多时,平静的天空突然电光摇曳,雷声贯耳,山崩地裂,黑水倒灌。短短十几分钟内,无数座曾经繁华的城镇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了一片片笼罩在黄土里的废墟……

 这场里氏震级8.5级的环球级的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最大烈度甚至达到了12度(即最高级别烈度的地震)。

 这场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波幅是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仅仅是余震,就维持三年时间,这期间,遇难者近25万人。

 极震区内村镇埋没,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海原、固原等4城全毁。

 仅仅是极震区、震中受灾也就算了,这次大地震之所以叫做“环球大地震,是因为其极大地影响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次地震将200公里外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

 使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有百户“;

 距震中700公里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

 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

 更远的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绘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

 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有“时钟停摆”的现象。

 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历史碾过了一个世纪。当时的景象留在了史册与相册中,但地震造成的许多遗迹和景观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曾发生的一切。

 先生在文中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的同时,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富感染力——

 一棵五百高龄的老柳,一场移山动海的环球大地震,时间和生命交织出一场英雄式剧目,有幸与我们讲述那场灾难始末,讲述一条生命的蓬勃之路。

 天地开始摇晃时,那棵已经四百多岁的柳树或许已经休息,大地瞬间被撕开一条大缝,那条绵延237公里长裂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般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所过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将所有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那棵老柳正在其中,地裂闪过,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一切平息后,山倒水歪,废墟一片,可是这棵羸弱的老柳,虽然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它被狂震撕为两半,但又慢慢地挺起身子。时间抚慰它的疤痕,百年流逝,那些昔日的血泪凝结成痂,在死肉上长出的新芽又像昔日一样郁郁葱葱。一半生一半死,延展百年的生命像一块凝固的岩石,死死定格一个难忘的岁月。稍一闭目,仍是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这或许就是生命,永远蓬勃的生命。

 建筑会被倒塌,文明会覆灭,山会移海会枯,日月星辰都会消逝,而唯有生命永恒。

 从上万年前的一只单细胞生物到现在生机勃勃的世界,期间多少次灾难,小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大到行星撞击、冰川覆盖,不管怎样的灾难,不管怎样的悲痛绝望,总有生命能找到生机,能找到蓬勃之路。

 “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

 是啊,皑皑星河,寂寥宇宙,是生命点缀其中,才让这宏大的一切不是无意义的。也或许正因如此,这个世界上才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