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13,491
  • 关注人气:7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窥冬日的神韵,抒独特的感受——读梁衡散文《冬日香山》

(2022-09-01 01:52:19)
标签:

读书

     窥冬日的神韵,抒独特的感受——读梁衡散文《冬日香山》

冬日香山/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寸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道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笼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窥冬日的神韵,抒独特的感受——读梁衡散文《冬日香山》


 【读与评】

 梁衡先生的《冬日香山》是一篇文字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了香山独特的美丽。

 先生因一次公务而得以偶然地来到香山,一窥了她冬日的神韵,能够获得冬日登山的独特感受。这时候的香山不是花、叶和色彩迷乱的世界,也不是人声嘈杂和到处都是垃圾的世界,而是一个“清净”的世界。在这里,难寻春夏秋三季的热闹和喧腾,先生连用三个“过去来时”,用自己的体会与回忆与现在所见形成强烈的比照,突出在当下的香山的寂寥、清净与空旷,和她的“山”“石”的凛然风神。山的森然和石的奔突,她的巍然大视,以及她的静静的安宁,都在笔下流泻着,总之,这个世界因为“清虚荦阔”,而显现出了她的独特的风姿。在这样的山石的背景下,先生笔下的“松”也有了无法言说的伟岸、遒劲和粗苍,先生尤其以闲然的心境写出了出“红日绿松”时的澄静安闲的感受,并同时用正面的衬托(其他的苍松和翠竹的巍然神姿)和反面的衬托(显然萎缩的枯草败枝)强化了这种感受。最后,先生以站在山颠,全景式的俯瞰深切地感受着这个大自然赐予的“焦墨山水图”,显示出了她的“不掩饰”的本质,留给人的是“铮铮硬骨与浩然正气”。于是,我们看到,正因为凭借这样的视角,那春夏秋三季的热烈的绽放才有了依托。大自然就是以这样的深沉的内涵来抒写着她的博大的爱——“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以此来满足和承忍人们的喧嚣和践踏,而无怨无悔。

 一般来说,文学里无处不在的是人的生命和情感的流泻,先生对冬日香山的阅读应该说是深沉的,但情形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对行文流露出的主观情绪,我们还须要审读一番的。先生在开头说,“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言下之意,这冬日香山的性格的发现与感知纯属偶然,而他也有俗人难免的那一面。在行文第二部分,为突出冬日香山的“清净”,先生有意地突出春夏秋三季的花、叶与绿的热闹而繁华的景象,来与冬日的山的素洁与凛然比照。但所呈现的一切无不在暗示在这个除他之外的人世是多么地爱那些肤浅和享受。在行文的第三部分里,先生又以鄙薄的眼光看待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并以苏轼的夜游来抒写他当下的那种俗人难寻的幽眇的境界。但先生显然并满足于这种暗示,他同时又在第四部分的结尾继续写道,“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很显然,表面上,先生是写香山的冬日独特的性格,但在骨子里,实际上是借此表达他的“巍然大视”式的禀赋、“清虚荦阔”式的幽情。

 有一评论名人却有不同的见解,他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梁衡先生这一段(第三部分)与开头一节形成了无法排解的紧张,而那一点又显示他与俗人世界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且,他是因“公务”来山,又与苏轼遭受奇旷的人生打击有着根本的无法比拟性,所以,要在一个既得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份悠远的情趣,只能是先生本人可笑的浅薄了。他在内心世界要与俗人世界保持那份距离感,也多少充满了矫情和不真实的内容。

 我以为,写文章,读文章,评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学习亦能相得益彰。我们每一个人应做的,就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审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