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
。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读与评】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比如在古代,世人嘲笑秀才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人们认为这就是“读书无用”的表现,转而崇尚揭竿而起的刘邦,并且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有用”。
如此看来,读书仿佛真的没用。能掌握权力,挣到钱才是真的本事,才是真正的有用。事实上,这是因目光短浅而产生的偏狭观点,完全歪曲了读书的好处与作用。
季羡林先生坚持“读书有用论”。他赞成张元济先生的“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的观点,并指出:“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读书的好处,先生还形象地比喻道:“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事实亦如此。若是没有书,若是世人都不读书,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试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要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该从哪里下手呢?又能从哪里获得相关的信息与资料呢?这是其一。
其二,诚如先生所说的,人类代代相传,跑的是接力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传承下来,也得跑接力赛。不然,就会出现断裂的情况。若是没有书,人们不读书,仅仅靠口头述说,是难以完整地传承一种文化的,并且这样的方式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况且,一个没有文化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和民族,是非常肤浅与可悲的。
其三,一个人,特别是处在当今社会的人,若是不读书,那是行不通的。你可能会说,我可以读电子书,可以上互联网。其实,严格说来,这读的还是书。一个不读书的人,表现为头脑简单,肤浅,甚至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殊不知,自己才疏学浅,很是可笑。所谓“知书达理”强调的就是读书的好处。
当然,这并不是在颂扬今天的应试教育,要知道,书,只要你想读,在哪里都可以读,而并非一定得在学校的课堂里捧着书看,才叫读书。
其四,先生说:“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可见,真正对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的人,还是读书人。
由此可知,于大于小,读书都是有用的,都是天下第一大好事。亦如先生所对比的:“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地方都去走一走。而读书,就是我们将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时代催人前行,人人当珍惜每一个读书的机会,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做一个爱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