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读郁达夫、庄因同题散文《春愁》

(2022-03-14 04:51:16)
标签:

读书

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读郁达夫、庄因同题散文《春愁》

春愁/郁达夫、庄因

 

春愁/郁达夫

说秋月不如春月的,毕竟是“只解欢娱不解愁”的女孩子们的感觉,像我们男子,尤其是到了中年的我们这些男子,恐怕到得春来,总不免有许多懊恼与愁思。

第一,生理上就有许多不舒服的变化;腰骨会感到酸痛,全体经络,会觉得疏懒。做起事情来,容易厌倦,容易颠倒。由生理的反射,心理上自然也不得不大受影响。譬如无缘无故会感到不安,恐怖,以及其他的种种心状,若焦躁,烦闷之类。而感觉得最切最普遍的一种春愁,却是“生也有涯”的我们这些人类和周围大自然界的对比。

年去年来,花月风云的现象,是一度一番,会重新过去,从前是常常如此,将来也决不会改变的。可是人呢?号为万物之灵的人呢?却一年比一年的老了。由浑噩无知的童年,一进就进入了满贮著性的苦闷,智的苦闷的青春。再不几年,就得渐渐的衰,渐渐的老下去。

从前住在上海,春天看不见花草,听不到鸟声,每以为无四季交换的洋场十里,是劳动者们的永久地狱。对于春,非但感到了恐怖,并且也感到了敌意,这当然是春愁。现在住上了杭州,到处可以看湖山,到处可以听黄鸟,但春浓反显得人老,对于春又新起了一番妒意,春愁可更加厚了。

在我个人,并且还有一种每年来复的神经性失眠的症状,是从春暮开始,入夏剧烈,到秋方能痊治的老病。对这死症的恐怖,比病上了身,实际上所受的肉体的苦痛还要厉害。所以春对我,绝对不能融洽,不能忍受,年纪轻一点的时候,每思到一个终年没有春到的地方去做人;在当时单凭这一种幻想,也可以把我的春愁减杀一点,过几刻快活的时间。现在中年了,理智发达,头脑固定,幻想没有了。一遇到春,就只有愁虑,只有恐惧。

去年因为新搬上杭州来过春天,近郊的有许多地方,还不曾去跑过,所以二三四的几个月,就完全花去在闲行跋涉的筋肉劳动之上,觉得身体还勉强对付了过去。今年可不对了,曾经去过的地方,不想再去,而新的可以娱春的方法,又还没有发见。去旅行么既无同伴,又缺少旅费。读书么写文章么未拿起书本,末捏着笔,心里就烦躁得要命。喝酒也岂能长醉,恋爱是尤其没有资格了。

想到了最后,我只好希望著一种不意的大事件的发生,譬如“一二八”那么的飞机炸弹的来临,或大地震大革命的勃发之类,或者可以把我的春愁驱散,或者简直可以把我的躯体毁去;但结果,这当然也不过是一种无望之望,同少年时代一样的一种幻想而已。


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读郁达夫、庄因同题散文《春愁》

春愁/庄因

机场送罢游子还乡,归得家来,略感厌倦。遂沏清茶一杯,径入后园。猛抬头,见满园翠绿,桃李早谢,蓦觉春分已过,春深矣!但仍不愿置信,赶返屋内,细览挂历,方知春分果然已过,而阳历方始立春,不免气苦。

世间有好些事,原是不厌其重叠反复的,也有好些事,期盼其再来,而终一去不返。一年过两个春天,大概是如此的吧。这虽不是舍乎逻辑的说法,于情则似乎并非不可,终究是无伤大雅的韵事。不像过生日,如果利用阴(历)错阳(历)差,硬庆祝两次,若非有撒赖之嫌,即难辞糊涂之讥了。洋人过生日要吃蛋糕。糕上独插小蜡烛。我对操刀支解蛋糕一事,已很不爽然,仿佛有死后不得善终的兆头。而小蜡烛明看乃“生命之光”,烛与年俱增,寿则随岁递减,一烛一华年,这种反讽未免残酷强烈。而到了众人准备鼓掌欢呼,高唱生展快乐之歌,寿星待吹熄蜡烛之际,眼见光消热退,前景惨澹凄凉,去日无多,就非得“鼓足勇气”不可了。相形之下,终觉还是中国办法比较开明适性,言为祝“寿”,足有年年看好之意,而无瞬息明暗之感。一碗寿面,热热火火,皆大欢喜。

我家后院常有好鸟暂栖乱鸣,独不见燕子。其实,细雨斜风,翦空掠影的画面并不应只有江南才有,台湾乡下就仍然看得着的。加州的天气,一似江南,但也鲜有桃红柳绿宜人春景,即便有了,气氛尚觉不对。看来江南也只得一处,在九州。四时递嬗,虽云异国亦然,却无情如是,也罢!

前些天春雨连绵,浙沥晨昏。入夜之后,也不闻檐前滴漏,是因洋铁皮的排水管毫不留情,全数截走,把你一点怀念的凭藉意象都夺走了。但这却也减不了我对春的敏感度,惜春之人,总是不会寂寞的。虽说没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心,一地李花,飘零似雪,也为我翌日晨晓推窗时牵起家国之思来。这种思念,经由春光烘托,益其温暖烂漫,浩浩荡荡,明媚千万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

今年报春最早的是杏花。那株老树,每年繁华枝头,自抽芽、含苞、怒绽、到新叶扶疏,不过短短十数日吧,竟是那般殷勤缱绻,将春留住,使得我在营营匆匆之中,尚有几许欣慰,免却了负春之疚。然则,去年春夏之交,不知何故,招来妒忌绿色小虫,把满树枝叶悉数噬败摧害,春残如是,很是令人伤感,遂将枝叶悉数斫斩,独剩老干萧条。心想,今年是定然看不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了。孰知其仍属老院中首先抽芽,喜报春消息的呢!我简直在讶佩之余,更肃然起敬了。

其实,报春应是迫春花的事。可惜清雅如此的名字,竟被英文Dogwood把关感破坏一尽。气愤之下,我未在园中栽培。桃与李,虽说向素在春前争妍妒媚的,招蜂引蝶,终不脱佻薄欠庄,自家园中是不种的,后院隔墙就有桃李各一株,盛开的时候,分享一点颜色也就够了。我们沿墙里的是茶花,共得八株。大红、水红及白色各两株,花开直径如肝大小;粉红色一株,绛红一株,花较小,长蕊吐金。晨起赏花,真有“一枝红艳露凝香”之致。美国佬酷爱玫瑰,制成各种化肥助其早熟,于是乎弄得枝粗叶肥,花团巨硕,且高可过人。其冶艳缭乱,搔首弄姿,是不禁看的。茶花冷赧矜丽,婉约蕴讷,堪值“为伊消得人憔悴”。春色恼人是实,但止于“眠不得”的境界最好。收敛并不是示弱,过于外放进取,易导自伤的。

园中还有剑兰一种,约十数枝,花淡而雅,自是我喜爱原因。但犹有甚者,其茎叶劲拔,极富豪气,也可将园中浓柔气氛稍加抖擞。警刺之,策惕之,纵不一定要闻鸡起舞,惜春莫负流光,总可使自己一颗远悬的中国心,生生沥沥,永葆青春不老。

花色已多,应该再有一棵园柳,那就会使得杏园春色,随柳浪而荡漾无边了。来美后,游玩过的地方不算多,却也见到几处有柳树的。最好的一处是在距此南下约百里的茂地莱。市区中有一公园,小桥跨池,直通柳荫深处。池中有鸭,踏乱柳影,很有江南早春风景。当然,“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想要在小小后院里求之,未免过奢了。然则,欲占尽春色,又有什么大不该呢?也罢,反正后固有椒树一棵,枝繁叶茂,也弯垂似柳,只不过没有柳条的细密柔长罢了。那么,一心把它视成柳树,我这有心人也算是煞费一份苦心的。

站在园中,手攀椒枝而环顾四周,所得印象是春色满园。然则,仍是我心快快。归去!归去!“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读郁达夫、庄因同题散文《春愁》

 【读与评】

 一提到春,人们的眼前便会幻化出一幅温暖烂漫、浩荡明媚、姹紫嫣红的春景图。在这个温暖的充盈着生命意识律动的季节中,各种生命开始蠢动、苏醒,然后在四季的嬗递中盛开枯萎着自己的命运,领略着宇宙自然的奥秘。因而这个季节是一年中最富有生命意蕴也蕴含着生命哲理的一个季节。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说,其内蕴更为深广。在郁达夫先生和庄因先生的同题散文《春愁》篇中,春绽放出一种独特的容颜,流露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也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内涵。

 两篇散文都以春为文,但视角独特,感觉敏锐。两位先生都没有赞颂春之温暖、春之明媚、春之绚烂、春之多彩,而是在春的温暖明媚绚烂中多彩积蓄了一汪浓浓的愁情,书写了对春的一种独特的充满个性的感受。那么,明媚灿烂的春天何以孕育浓重的愁情呢?愁因春起,因春愁何呢?

 读完两篇《春愁》,我感觉到他们对春的把握不是春外在的温暖美丽,而是由这种温暖美丽所引发的情感和感觉。因而我们阅读的视角应透过春的景象描写去体会流淌其中的情感细流和哲理感悟。相比之下,郁达夫先生的《春愁》重在书写对春的感觉体验;庄因先生的《春愁》则重在抒发明媚春光中的离愁别情。

 写《春愁》时,郁达夫先生已步入中年。这是人一生中最敏感最成熟但逐渐远离幻想的一个年龄阶段。郁达夫先生曾抱着对人生的童稚幻梦走进人生,但世事的沧桑、敏感的心灵又使他难以承受生命的苦痛。所以正值中年的他面对春光明媚,已失却了赏之颂之咏之的激情,而流露出与春极不相衬的不安、恐怖、焦躁、烦闷。一种颓废之情笼罩了漫漫春色。

 在郁达夫先生的《春愁》中我们已不能简单地把“春”理解为四季当中的一个普通季节。在这里他是永恒无穷的自然存在,是人永远所处并朝夕相关的自然存在。他正是在“生也有涯”的人类和永恒无穷的自然的对比当中表达人在宇宙自然中命运的哲理感悟。

 年去年来,花月风云的现象,是一年一番,会重新过去,从前是常常如此,将来也决不会改变的。可是人呢?号为万物之灵的人呢?却一年比一年的老了。由浑噩无知的童年,一进就进入了满贮着性的苦闷,智的苦闷的青春。再不几年,就得渐渐的衰,渐渐的老下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的流逝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在茫茫的宇宙自然之中,不管你曾经有多少梦想多少憧憬,生命终归走向消亡,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感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之须臾。”春去春来,四季递嬗,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春光永远浩荡,春光无限延伸。但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尤其是一个承受着巨大心灵负荷的已步入中年的人来说,明媚鲜活的春天更加对比出人生的黯淡短暂,永恒灿烂的春天更让人感到生命的迅忽飘逝。因而“春浓反显人老”。郁达夫先生虽置身于美丽温暖的春天,却愁绪满怀,愁情浓重,以至压抑得难以解脱,结尾处他竟然希冀灾难战争来把生命结束,把春愁驱散,可见愁之凝重深远。

 《春愁》中,郁达夫对人在宇宙自然中命运的哲理感悟与苏轼的《赤壁赋》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因感情太低沉凝重,读者有一种压抑颓废之感,缺乏对人生豁达乐观的态度。相比之下,庄因先生的《春愁》篇虽也抒发了春之愁情,但读来较鲜亮一些。

 庄因先生是一位旅美作家。虽飘泊异地,但流淌于血液当中的华夏情不仅没有被地域隔离,反而愈来愈浓了,异域的春景引发了他对祖国春景的回顾眷恋。两处春景的不同情状,激发了他厚厚的愁绪和深深的离情,庄因先生把这种愁、这种情融进浩浩春色,读来真实、感人,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庄因先生在《春愁》中,贯穿了一条情感线索,即思乡,思乡不能归,因而愁,浓重的愁思弥漫了异域的春景。景与情高度集中,文中描写了眼前春景:树木葱笼、花叶扶疏、鸟啼莺叫……这些春景很美,但他不是故乡的春景,而是异域的春景,因而与他心中故乡之春景就相差甚远了。因此,庄因先生即使在所居之地看到“桃红柳绿宜人春景”,也认为“气氛尚觉不对”。而且眼前之春景更加深了对心中之春景的怀念,也加重了他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所以他虽“手攀椒枝而环顾四周,所得印象是春色满园”,但仍坚定地发出“归去”的心声。

 庄因先生的《春愁》与郁达夫先生的《春愁》相比,文中有多处春景描写,但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文章对春景的描写很有特色:虚实相生,把眼前之春景和永远铭刻于心中的故乡之春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感到故乡之春光无限美好,也深深体会到他们的离情愁绪。在这里,春景已不完全是一种景物,而是一种文化审美的折射,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两位先生面对中外文化审美的差异,更觉祖国文化的灿烂亲切。所以,虽春光浩荡,但他们对故乡的春景却情有独钟,思乡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两篇文章虽都抒发了春天的愁情,但有本质的不同,郁达夫先生的《春愁》多感受,体验深刻,内涵深邃,表达了人在宇宙自然中命运的哲理感悟;庄因先生的《春愁》多记叙、描写,在记叙描写中弥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愁,真挚感人。两篇文章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读之,能获得纯粹的艺术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