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不只是欢笑/柯蓝
春天躲藏在树上的嫩芽里。躲藏在鲜花的花瓣里。也躲藏在醉人笑靥里。
然而,春天不只是欢笑。
在产妇的阵痛叫喊里,有一个春天。在出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里有一个春天。在严寒冰冻的雪地下,也有一个在沉思的春天。
春天,在希望的心灵里,永不消失。
【读与评】
柯蓝先生的散文诗《春天不只是欢笑》是一个完整而精致,空灵而厚实的短章。在散文诗苑地里,它堪称一株玲珑而秀美的奇葩!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生艺术匠心的超妙机巧。
开篇伊始,先生即推出一幅十分魅人的春之画图。春天在哪里?你看“树上的嫩芽”、“鲜花的花瓣”,以及那些少男少女的“醉人笑靥”,春天就“躲藏”在这些生机郁勃的景象里。这真是一个充溢着生命活力的“春天”啊!
然而,春天不只是欢笑。
随着先生笔锋陡转,“春天”又在另一个方位出现了。这是先生从别一个侧面看到的“春天”:它“在产妇的阵痛叫喊里”、“在出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里”、“在严寒冰冻的雪地下”。这些看似没有“欢笑”的情景里,同样“有一个春天”,因为无论是“产妇”、“婴儿”或“严寒冰冻的雪地”,都包藏着一个“希望的心灵”。而“春天,在希望的心灵里,永不消失。”这个结语,最终揭示出“春天”的真正内涵,它不是很能发人深思么?
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唐诗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先生对春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照,还春天以丰富多采的魅人本色,从而启迪人们要永葆心灵中的“希望”这一春天的发祥地。诗篇笔墨简法而形象,寓深刻于浅显,这不正是先生艺术匠心的体现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