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天的哲学——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秋天》之比较

(2021-10-13 05:48:40)
标签:

读书

秋天的哲学——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秋天》之比较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李广田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秋天/李广田

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也曾经有过所谓“狂飙突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甚至那红得像再嫁娘的嘴唇似的花朵,不是就要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这样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那好像要烤焦了的大地的日光,有如要把人们赶进墙缝里去一般,是比冬天还更使人讨厌。

而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那个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自己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我自恨不能和它鱼水和谐,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爱它,然而我也恨它,即至到夏天成熟了,这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只有看见那枝头的黄叶时,也还想:这也像那“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样子,但总是另一种意味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请恕我这样糊涂安排——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

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又偏爱了秋。是的,就是现在,我觉得现在正合了我的歌子的节奏。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过去,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无用的事物都一幕幕地掣了过去,我们要向着人生静默,祈祷,来打算一些真实的事物了。

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这一件艰难的工作,我们是乐得来作的。诚然是艰难,然而也许正因为艰难才有着意义吧。而所谓“好生恶死”者,我想并非说是:“我愿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谬,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死不足怕,更不足恶,可怕而可恶的,而且是最无意味的,还不就是那停在途中吗?这样,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的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市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深切地感到了这样苦难与快乐者,是真的意味到了“实在的生存”者。这样,还不已经足够了吗?如果,你以为还不够,或者你并不需要这样,那我不知道你将去找什么,——是神仙呢,还是恶魔?

话,说得有些远了,好在我这篇文章是没有目的的,现在再设法拉它回来,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而就在这里,背后的鞭子打来了,那鞭子的名字叫做“恐怖”。生活力薄弱的我们,还不曾给“自己的生命”剪好了衣裳,然而西风是吹得够冷的了!

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已照一照镜子了。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秋天的哲学——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秋天》之比较


 【读与评】

 我在我的博文中相继发过读评林语堂先生《秋天的况味》(20209 月 5日)和李广田先生《秋天》(2021年101日)。应学友之邀,做一篇文章,内容是,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秋天》之比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歌说得很好——秋天是一个让人惆怅的季节,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对于秋也别有一番感慨,喜欢秋天这个颇受非议的季节,当然有人喜欢有人烦。近期,我发了二十多篇关于秋的系列文章,大家们写了关于秋的林林种种。现就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先生的《秋天》作一比较,看看他们笔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里,秋是悲凉、凄惶、萧瑟、肃杀的代名词,是悲的象征意义,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当然,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收获、成熟的季节,是金黄的感觉,让人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两种观点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态了。

 林语堂先生和李广田先生两个人都偏爱秋。他们都不避讳谈秋是自己的最爱,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语堂先生说:“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李广田先生也一样:“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两人的观点可以说一样,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来一唱一反,让文章看起来有其相似性。

 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可谓短小精悍,没有冗余可言,这样子的散文谓之“美文”一点也不为过。全文下来,思绪是飘飞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图案,独具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是一种悠然,一种解脱,放松和自由贯穿全文。

 林语堂先生整篇围绕自己手边的烟展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阐明自己的观点“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先生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林语堂先生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秋被比作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经历了洗涤,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历史的痕迹,沉甸甸。他们就是林语堂先生想说的秋的丰厚,人生之秋的丰厚。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语堂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喜欢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先生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凄凉,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么。

 林语堂先生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东方哲人,幽默大师,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过他的文章我们知道这个哲人和普通人一样,希望在物质上面满足自己,文中出现的“雪茄”、“偎红依翠温香在抱的情调”、“酒”、看人“烧大烟”,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欢在静静的河边看夕阳西下的美景。“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通过和春天娇媚夏日茂密对比,体现秋天的意味,秋天更显其“优越性”了。这是对秋天的礼赞。在这个秋天里,只需烟和静静带着便成就了一个哲人的思想。

 而李广田先生的《秋天》则更像随笔,用易懂的语言在讲述哲理。例如,“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

 其实,正是“真实”让先生如此倾心。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这里,李广田先生更注重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给人予希望和鞭策,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凋零同时意味着再生,是一种力量!秋联系到生命,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季节,让人反思,更对未来的憧憬。

 文章更侧重写的层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说,很多文章终极就是和我们的时代相结合,或多或少掺和了政治的因素在里面,而在李广田先生的《秋天》里,我们可以完全忽视他的时代性,独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赏析它的优美独到。他站在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来谈,用通俗可懂让人觉得亲切的语言来谈,这个是他的高明之处:“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我愿走在路上,不愿停在途中。”“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这些何尝不是真理的体现呢?而他对人生的解读让人觉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

 我更愿意把“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理解为是一种态度,积极的态度,或者说进取之道在于积极。但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人总认为积极进取就是要创造辉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积极进取了,能创造辉煌,当然好;但辉煌只是一个不关乎意料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进取而又踏实沉着的人生态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够了。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此吧。我们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广田先生的语言清秀隽永,如话家常,更像和读者在对话,而不是像林语堂那样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绪飘飞。以“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这样的字眼开头,和其他文本的绚丽比起来清新很多,不禁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末尾“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话说得有些远了”,继而把读者拉回来,看到这里我报以淡淡的一笑,仿佛他就是在和我们对话,没有生疏的感觉,兴之所至,文之所至。这样子的文字让人珍惜。没有晦涩难懂,就像一个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对话闲聊拉家常,共同抒发对秋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让人觉得无限亲切。

但是并不是说他的语言没有文采,“一只黄叶,一片残英”,“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这些句子适合朗诵,没有美好的文字怎么能让人有美的享受呢?一叶而知天下秋!

 在写作《秋天》的时候,我相信先生的思维是跳跃的,没有束缚,一切任自己驰骋。写到哪里便是哪里,读者跟着他的思维是一种享受。文章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们细心的阅读才能把握潜伏在先生心底的情感和思绪,由秋到人生哲理。

 说了这些,已经很多了。我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些让人享受的文字,他们是经典的,经过了时代的荡涤留了下来,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林语堂先生和李广田先生的秋天是一种哲学,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方知他们的底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