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人无穷遐想的悠扬音乐——品读魏尔伦诗歌《秋歌》

(2021-10-12 05:43:54)
标签:

读书

引人无穷遐想的悠扬音乐——品读魏尔伦诗歌《秋歌》

秋歌/魏尔伦

 

        秋天的

        小提琴

        那长长的呜咽

        用单调的

        忧郁

        刺伤我心。

 

        窒息难忍,

        脸色苍白,

        当钟声敲响,

        我回想起

        旧日的时光

        不禁悲泣;

 

        我走向

        这恶风

        风吹得我

        或东或西

       

        一片枯叶。

 

 读与评

 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 1844-1896)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诗人之王”, 曾和同是象征派诗歌主将的兰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关系甚为亲密。他的很多作品,特别是一些优秀之作毫无晦涩费解之意,反而却比较明朗轻快、清新自然、流畅舒缓,虽然他的作品多是忧伤之作却不流于颓废。在诗歌艺术中魏尔伦以他那反叛又不失传统的诗风、哀伤又不悲痛的诗意为他在法国的诗歌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在魏尔伦那空灵蕴美,思境远深的艺术空间中让读者去捉摸那扑朔迷离的微妙诗趣,从而建立起读者与魏尔伦之间那亲切而又不可言传的灵魂于灵魂的共同空间感应。

 这首诗表现出一些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不平,但更多地表达了对整个世界的绝望。“悲苦”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莫名其妙的东西。生活并不是梦幻,也不象浪漫主义描写的那样甜美天真,而是带有浓重的苦涩味。 魏尔伦专事刻画孤独苦闷,与这种内容相应,表现上主张“不要色彩,只要阴影”。记得大学时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就品读过他的这首最有名的诗《秋歌》这首诗以秋声、秋风、秋叶为“阴影”,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悲切忧伤,原先读到的译诗是这样的:提琴幽咽奏秋声,凄凄切切万种情。惊钟捣心面如灰,往事难忘泪双垂。秋风起兮心儿碎,魂寂寞兮知有谁徘徊终日难定栖落叶飘零东复西! 西方象征主义先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认为,世界是残酷的,诗歌的目的在于发泄“人生苦恼”,他给“美”下的定义是:任何美都会“有不幸在其中”,而“忧郁”则是“美的最灿烂出色的伴侣”。 我认为这是对《秋歌》下的最好注解。

 “秋天”,是古今中外很多诗人喜欢描写的对象。时间的流逝、自然的衰败以及人生的萧瑟、怅惘,往往也是与“秋天”相伴随的主题,魏尔伦的这首《秋歌》也不例外。应该说,与散文相比,诗歌语言是一种更精练、更独特、更具表现力的语言,这一点在《秋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秋歌》分为三节,分别描写秋天三种不同的声音、形象:第一节写萧瑟的“秋声”划破了“我的心”,第二节写回荡的“钟声”勾起伤感的回忆,第三节写“我”在秋风中如落叶一样飘零。在铺展的过程中,诗人的用笔可以说十分经济,没有着力铺陈秋天的各种景象,也没有过多倾诉“我”的内心感受,只是用极其简约的文字,在内在情绪与外在环境的接触点,截取出了三个画面、三个段落,组成了一幅微妙的“内心风景”。诗人的重点不是风景的描绘,而是捕捉风景与情绪之间的微妙关系。譬如,第一节中的“秋声”究竟为何物,诗中没有言明或许泛指大自然在秋天发出的各种声音,它们应和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当诗人将这萧瑟的“秋声”比喻成“悠长 / 呜咽的提琴”,读者很自然也可在“秋风吹过树木”与“琴弓掠过琴弦”之间形成某种联想,秋天的自然似乎也正用看不见的手指演奏着诗人忧郁的心灵。最后“划破了我的心”一句,更是强化了一种“动作”的效果,对于外界的自然如何作用于人心,读者由此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无论是提琴般呜咽的“秋声”还是回荡如往事的“钟声”,对一种特殊声音效果的追求,是这首诗值得关注的另外一点。魏尔伦非常看重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歌往往使用灵活多变的押韵方法,在声音与意义的搭配中,取得一种丰富暗示性。在《秋歌》中,诗人格外重视元音的作用,大量使用了无音 0,传达出一种孤独、伤感的情绪。诗歌译者对此也有充分的体会,在译文中多次使用无音ang,如“悠长”、“敲响”、“苍茫”、“眼泪汪汪”,形成了类似的声音效果,在ang这个韵脚的不断反复中,一种恍惚、苦闷的情绪也被巧妙传达。这首诗还有一个突出的形式特征,那就是它的每一节其实都是由一个长句分割而成,每行短则一个词,长也不过几个字,在视觉上就造成一种长短错落,摇曳生姿的建筑美、造型美。这样的分行方式,不只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形成另一种暗示:这似断实连,如“游丝一般延伸”的诗句,不就像一根被秋风演绎的小提琴的琴弦一样吗?外在的形式直接服务于诗歌整体情绪、意义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分行”不只是简单排列、分割了文字,而是通过这种“分割”创造出了诗意。这首诗用字虽然不多,但包含的修辞因素却十分丰富,诗人调动了各种语言技巧,如比喻、用韵、分行,在诗人的笔下,语言脱离了一般的意义传达,而成为暗示,作用的目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如果说布莱克的老虎,是一场节奏铿锵、动作有力的舞蹈,那么这首秋歌类似于一支悠扬的、引人无穷遐想的音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