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凄凉萧索的“文”,细腻温婉的“情”——读张爱玲散文《秋雨》

(2021-09-28 05:29:10)
标签:

读书

凄凉萧索的“文”,细腻温婉的“情”——读张爱玲散文《秋雨》


秋雨/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熏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读与评

《秋雨》是张爱玲30年代的作品。散文以秋的凄凉萧索为主线,写出了秋日雨天的沉闷与萧索抒发情感,将才与情打成一片,作品中又有着深深进入有超脱张爱玲童年的苦闷无法无处倾述,唯有借助手中的笔来抒发。篇文字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只有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为秋天带来一线生机。读《秋雨》,让人仿如回到民国时期的老上海,在黄浦江边倾听一个忧郁的小女孩的喃喃低语,让人黯然神伤。

过去盛夏的繁荣,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都符合她悲天怜人的性格她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她细腻的笔风,把普普通通的一场秋雨描绘得那么细腻。从这篇散文中也不难看出张爱玲内心的多愁善感。有人说,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以独特的文字结构——以低微的姿势仰视平淡,以高贵的眼神俯视浮华。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超级女生”;成为当今文坛里私下同鲁迅相提并论的唯一女性成为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那座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最美的一朵丽春花成为这个时代女性一味摹仿的对象。

 她文章风格细腻温婉,就其对人物心理的刻划,对文章语言的掌控,可以说可能无人能超越。作为海归派的先驱,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