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临树梢,金叶纷扬,婆娑有情,一叶知秋——读岛崎藤村诗歌《秋风之歌》

(2021-09-24 05:11:23)
标签:

读书

风临树梢,金叶纷扬,婆娑有情,一叶知秋——读岛崎藤村诗歌《秋风之歌》

秋风之歌——秋风靡芒草,寂寞透山村/岛崎藤村

 

  蹑足而至的秋风
        从西面海上吹起。
        蹁跹舒卷的白云
        曼舞着飞向天际。
        
        暮云在高空挂起帷幔
        桐梢拨响金秋的琴弦。
        当听到这悦耳的音响
        就知晓秋风已经来临。
        
        黄昏在西风中徐徐降临,
        清晨秋叶蹁蹁飘入窗棂。
        黎明秋风款款向你走近
        日暮又向鹑巢匆匆隐遁。
        
        放眼迤逦的青山峻岭
        早已染上金黄的色泽
        秋风翻动着片片霜叶
        在明镜般的天空逡巡。
        
        当你扬起每一片秋叶
        西风你有多么清爽宜人
        当你点燃每一片红枫
        秋风你又多么寂苦凄清
        
        你好似传教的婆罗门
        足迹遍布于天涯海角。
        落叶驾起了秋风
        轻飏翻飞乘风飘去。
        
        宛如破晓振翅的雄鹰
        朝夕翱翔在广袤天庭。
        呼啸劲吹的阵阵秋风
        刚健的翅膀发出厉声。
        
        当令人敬畏的西风之灵
        把漫山的落叶一扫而尽
        当凄凉哀婉的秋风之手
        使那百花千树纷纷凋零。
        
        即使人们挥舞的利剑
        也远远不及你的犀利
        即使摇鼓起谗世饶舌
        那声音不过顿然消失。
        
        犀利猛烈的秋风哟
        征服了崴嵬高山和原野
        你永远也不会停止呼啸
        直到世界变得荒颓萧疏。
        
        置身于广大的天地之瓮
        秋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与落叶共命运的秋风啊
        你的行踪又有谁人问津

 

 【读与评】

《秋风之歌》是岛崎藤村作品中的名篇。日本现代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博士曾经对这首诗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并指出这首作品是岛崎藤村“名作之上乘”。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拟人手法歌颂了现代日本社会中自我觉醒并号召庶民百姓追求自由民主博爱的进步知识分子先觉者形象赞美了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

  在这首诗里岛崎藤村首先以一首古典和歌作为作品的副题短短十个字勾勒出寂寥倦怠沉闷萧瑟的社会背景。这种以画面形式将背景场面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手法造成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强烈艺术效果。读者可沿着这段近乎透明的引子一步一步走近诗歌的主题。这一节里岛崎藤村于笔下首先表现的是在辽阔浩瀚的大海、蓝天白云构成的视觉空间秋风自由驰骋奔放洒脱的姿态。这一节描绘得飘逸自如笔触与拟人化的秋风的翩翩自由姿态不胜吻合。接着写秋风拨响蓝天白云下高大的桐梢发出悦耳动听的音响这又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这一段悠扬起情如画如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烘托出一个和谐自由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惬意气氛。

  风临树梢金叶纷扬婆娑有情一叶知秋。岛崎藤村在此以点滴笔墨把秋意写得酣畅淋漓。然而秋天来临花凋叶败自然褪去了它昔日美丽的颜色。风儿失去了昔日的红花绿叶伴侣在广袤的天宇踽踽独行。它显得多么孤独多么凄清在这首诗中岛崎藤村对孤独的秋风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岛崎藤村的奇特的想象将秋风喻为传教布道走遍天涯海角的婆罗门喻为苍天中凌空展翅的雄鹰。岛崎藤村的鲜明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他寄理想于秋风讴歌了它孤傲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首诗的前八节里诗人的笔饱蘸浓墨对秋风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但一转入第九小节岛崎藤村笔锋陡转变成写世人与秋风的力量对比。理想中的形象是高大的时代总是在变迁。此一时彼一时一切终将成为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秋风却具有难以令人置信的顽强生命力尽管孤寂但从不会停止呼啸从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相比之下世俗凡人显得多么浑浑噩噩庸碌无为显得多么渺小可悲。

  然而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却流露出一种哀伤的情绪。这种在讴歌秋天赞美黎明颂扬自由与爱情的同时伴随着的感伤正说明岛崎藤村这一类自由民主思想的先觉者处在明治专制社会中的不幸境遇说明了他们的追求不为绝对主义专制下的封建愚昧、麻木不仁的庶民百姓所理解的痛苦。正是这种不理解才使得他们感到孤独感到希望渺茫。这种发自肺腑的悲哀表现出当时整个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意识感化的进步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